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智识史 科学社会史 科学史理论与方法 科学文化与科学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技术史 国外科学技术史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相关记录114条 . 查询时间(0.288 秒)
科学技术史学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该学科唯一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原设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科技史”、“农业科学技术史”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科技思想与科技文化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优势为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和少数民族科技思想与文化。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士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及国内相关单位专家合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版)》(A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书,2015年7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联合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版)》共三册,是在先期出版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文本基础上重校、翻译而成。该书包括综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戴念祖研究员著《戴念祖文集:细润沉思·科学技术史》一书,2019年3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戴念祖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物理学史的研究,是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和建设者之一,撰有《中国声学史》《中国力学史》《中国光学史》《中国电和磁的历史》《中国物理学史》《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天潢真人朱载堉》等著作。
《中国科学技术史》(SCC)是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主持编撰的多卷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著作。英文原著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54年出版第一卷,1956年第二卷,1959年第三卷,至1971年出齐第四卷三个分册,其后第五、六、七卷各分册陆续出版,迄今已出版24册。1990年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主持下开始出版新的中文全译本,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专设李约瑟著作翻译出版办公室。迄今,科学...
《大众科学技术史丛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郭书春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016年出版。为了传播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素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编纂、出版一套《大众科学技术史丛书》,该丛书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丛书》含《大众数学史》、《大众物理史》、《大众天文学史》、《大众化学...
本丛书各卷的主编及撰稿人都是年富力强,却已多年从事科学史研究、学有所成的青年学者。他们力图简明勾勒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宏大画面的基本轮廓;对各方面之主要著作、重要人物、理论学说、经验知识、工艺器具、机构制度及中外交流等诸层面加以提纲挈领的介绍。计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技术等8卷。该丛书代表了在该时点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所作的一次新探索与总结,也可以说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新...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2000年启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张柏春、王扬宗主持),联合2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在2003年底完成研究计划。该项目的主要成果是路甬祥院士主编,张柏春、王扬宗、董光璧和王渝生副主编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35种、47册),2004-2009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由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简称《大书》),是我所乃至中国科学技术史界近60多年来仅见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大型著作,集全国知名科学技术史家近百人历经20年毕其功业。这套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是从1987年开始讨论、酝酿,最初计划规模为30卷本。1991年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2007年基本完工,迄今已完成26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是就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过程与历史成就加以记述和总结的专史。依照中国农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所呈现的阶段性,全书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四篇。在分别简述其时代特征背景的前提下,侧重从历史文献、技术体系与指导思想等三个方面从事探索分析。在系统归纳举世无双的丰富农学典籍基础上,深入总结素以精耕细作著称的精湛科学技术内容,并致力探索通称之为“三才”理论的这一原则在农业生...
李约瑟 ( 1 90 0— 1 995年 )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西方学者。他为学严谨 ,在可能范围内必追寻中国古代原始资料作为自己建立理论的依据。他能局部地脱离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从一个比较中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李约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促进科技史界认识到科技不是单一文化的产品 ,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产品。因此 ,李约瑟不仅在中华科技史研究上享有不朽的地位 ,在人类科技史研究上也应享...
中国在地理上,由于自然和人文等方面的因素,自古以来,一直有南方 和北方 之分。其分界线大致以淮河 和长江为界。淮河、长江作为南北的分界线在隋唐宋元时期日益明晰起来。在南北界线日益明朗的同时,南北之间的交流却在加强,大运河的开凿,成功地沟通了黄河、淮河和长江几大水系,使南方生产的粮食和其它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北方,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又为南方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南方一些物产,如棉花 、苎麻 等由南...
动物饲养业与植物种植业不同,它的对象是由不但有生命,而且可以活动的个体所组成的;作物直接从土地中吸收养分和水,在阳光和空气的参与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畜禽则以绿色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在种植业中,人们可以为作物的生长选择或改善自然环境条件,但不可能为它提供一个人工的环境(温室除外,在古代条件下,它不但规模很小,而且不可能推广);而畜牧业却可以部分地做到这一点。我国畜牧业很早就实行放牧与舍饲相...
上编谈到,先秦时代“物宜”的概念已经出现,但还没有看到这一原则在耕作栽培中具体运用的记述。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如我们在前两章中已经看到的那样,“因物制宜”的原则已经贯彻到农业生产的一切环节中去。“因物制宜”原则在农业生产中的确立和贯彻,是以对农业生物特性认识的深化为前提的。为了进一步说明为了这个问题,本节第一部分介绍当时人们对作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特性和机理的认识,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认识来因...
关于生物的起源和发展,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所有生物和人类,都是“天”所创造的,它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天帝”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春秋战国时代受到了动摇,但又以变化了的形态延续下来。汉代董仲舒大倡“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在他看来,“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人之曾祖父”(《春秋繁露·服制象》),而“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春秋繁露·天符人数》)。这种观点,在后世影响是...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根苗)[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秄)[芓],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