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民间文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民间文学相关记录369条 . 查询时间(3.294 秒)
民间所流传的故事,并不是具有固定的目的。虽然某些故事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其讲述目的却往往可以变动,以达到不同的交流目的,实现不同的故事功能。从交流诗学的视角,学者们转换故事的研究范式,从事项移至事件,不仅只看到故事的静态文本,更要看到动态的故事讲述,从而洞察到故事演变的动因。
本书是董晓萍教授的民间文艺学理论著作,主要特点是把“民间文学”这种看似简单又吸引了鈡敬文、季羡林、普罗普、巴赫金等中外大家和历代海外汉学家来此探宝的研究对象,放到本国特质文化与全球化下多元文化对话的纵横坐标上重新考察,引入跨文化学的新科学,拓展民间文艺学,在21世纪的新时期,阐释民间文艺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双特性,揭示其理论科学与经验科学二元性,也适当讨论它如何在信息时代携带传统在网络上开出鲜花。
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身份差异、机会平等与福利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张力关系,影响到“三 农”的文学形象与表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叙述显示了由市场经济与实用理性所产生的“流动的现代性”而导致的美...
在早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西游宝卷”中,《受生宝卷》独具价值。该卷由《佛说受生经》衍化而来,对早期西游故事具有形态参照与路径参照的双重意义。以《受生宝卷》为代表的宗教科仪文本与百回本《西游记》存在互文关系,却又自成体系。它们可为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以及《西游记》成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和佛”是宝卷说唱中特殊现象,把“和佛”现象放在“和”“相和”“唱和”这一说唱大传统中理解,虽然“和佛”有佛教讲唱传统的直接影响,但是从更为古老的文化传统看,“和佛”同样与古代中国“相和”传统一脉相承。“和”与楚辞的“乱”,汉魏相和大曲的“艳”“趋”,吴声西曲的“和”“送声”都是众声和唱,它们是唱和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唱和”是戏曲帮腔的渊源。根据“唱和”的功能划分的“和”“和佛”及“唱和”存在...
司岗里是佤族最重要的口头传统。大马散社区的司岗里演述可以分为火塘边的司岗里讲述、鬼林里的司岗里念诵、“大房子”中的司岗里演唱三种存在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对应着学界的神话、咒诗与史诗三种文类,它们之间表现为连贯、耦合与交互的关系。其中,“唱”作为一种演述方式是口头传统“创造意义”的有力手段,史诗对神话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与“重述”,唱神话(史诗)更全面并富有意义地呈现了神话。
祖谱承载着个体生命经历和族群的集体记忆。四川木里等地自称“培米”的部分藏族中传承着《董氏父系丧葬祖谱》,该祖谱用古藏文撰述,其内容呈现了远古时期培米人的历史文化。文章在探讨该经书的地方性、口头性及其书写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了文中所记述的培米人“董氏”先祖对空间的认知与苯教的万物起源思想,神、人、鬼的生命起源三元观和死而归故的生命观,及氏族观念、祖谱中父子相连的家庭历史记忆等,这些为“古西羌”历史文化...
清末至日据期,在台湾地区歌仔册的男性话语秩序里,女性鲜活的生命形态受到钳制,她们陷入“不成恶妓、必为良奴”的窄巷中。吊诡的是,在当时台湾地区儒风不振,“歌仔仙”们学识不高的社会现实中,歌仔册却担当了封建道统的捍卫者职责,建构起对庶民女子的道德约束与性别想象。这里耦合着官方与民间微妙的关系譬喻:作为怀揣悲情的文化遗民,歌仔册消化、整合了官方的统治欲望与伦理预期,进而呈现出伪善的“劝世”话语。
在“花儿”研究中,一首被冠名为清乾隆年间《循化志》的“花儿”,由于其文献关联的早期时间和文本自身的权威,经常被研究者引用,但各处引文内容、文献出处、介词数量、句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该“花儿”的利用价值在于其牵涉“花儿”学术史研究发端的重大问题,对其文献引用的梳理、引文中的“异文”分析、口传和书面材料的区分、引文规范等相关问题的检讨,为民间文学研究中历史文献的谨慎使用提供启发和借鉴。
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一种用汉语西北方言演唱的反映骆驼队运输生活的系列歌谣,俗称驼户歌。裕固族驼户人在传唱这些歌谣的过程中,逐渐将其转化成“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民歌”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象不仅是语言媒介的转变,而且关涉民族文化传播与生成机制的深层问题。
麟凤形象演变与东夷之关系     四灵  凤凰  麒麟  东夷       2023/3/10
以麟、凤、龟、龙为内容的“四灵”概念,与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麟凤与龟龙作为祥瑞而各成一组的语言习惯,分别源于东方之夷与中原之夏的象征。麟凤山居与龟龙水居的特点,是两族早期生存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反映。麟、凤作为飞鸟与走兽之首,标志着它们被视作灵物,这又伴随着崇鸟与崇兽部族分别形成的过程。麟、凤从众多氏族神话的动物祖先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兽、鸟部族联盟的象征;部族联盟的地理方位居于东方,...
《崔府君神异录》是记录崔府君身世传说及灵验传说的一部信仰文献,历来为研究者忽视。目前所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刊本为明成化二十年磁州本,其后屡有增编;迄今所见七种版本分别来自河北、山西、浙江、陕西等地。《崔府君神异录》涵盖了神灵传说、历代封号、各地碑记、文人题咏等多方面内容,在崔府君信仰传播和传说演进过程中起到文本定型的关键作用,也为考察《唐太宗入冥记》《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等文学作品的产生、流传提供了文...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有独特的地理形式、人文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社会发展特征,人神共居成为其重要特点。凡是有人能听到、能看到、能想到的地方,都有神灵被体现出来,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文明的中心、重心,也不断发生变化 ,出现过多次转移。“一二三五八”是中国文化的结构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被中华民族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特...
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深入,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已受世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称“三大史诗”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9.27.)。在大力推动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格萨尔史诗通识读本:朝向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性阐释》出版,适逢其时。
“僧伽降水母”原本是泗州的地方传说,自元代起,该传说被作家纳入戏剧、小说等俗文学创作,情节和角色更加丰富,传播范围亦有所扩展。近现代以来,作为“普遍性知识”的水母传说依托长江下游的忏文、宝卷等形式重新汇入“地方性知识”。与以往各类文本相比,当前仪式文艺中的水母传说一方面保留了明清俗文学的创作成果,另一方面吸纳了信仰叙事,在仪式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实际功能。降水母传说在俗文学中的流变以作家的编创和民间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