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 新诗相关记录127条 . 查询时间(0.178 秒)
2023年12月15日晚,南开大学文学院卢桢教授在范孙楼518会议室主讲题为《城市文化与中国新诗的百年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为“南开中文伯苓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三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和中文伯苓班学生参与了讲座。
《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1966~1976)》,刘福春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书主要记述1966年1月至1976年12月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有关新诗创作、评论、出版、活动等史事。本书尽量采用第一手文献资料以保证记述的可靠性。所用资料多为笔者查阅原始报刊、书籍所得,但也有小部分原始资料因一时无法见到,于是参考利用了一些已出版的有关成果。本书力求客观记述,不做主观评价。
新诗纪事》,刘福春著,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书记录了从1917年1月至2000年12月发生的有关新诗创作、出版、活动等史事,地域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全书采用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纪事的可靠性,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反映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当时的历史风貌和创作成就,勾画出新诗演变的曲折轨迹。
《中国新诗书刊总目》,刘福春编纂,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共收录1920年1月至2006年1月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出版的汉语新诗集、诗论集一万七千八百余种。
民国新诗期刊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一直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自诞生起便参与着中国新诗格局的建构。纵观这几十年来的民国新诗期刊研究脉络,尽管研究逐渐由隐到显、由内及外,在史料钩沉与文学研究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内容和方法上仍存在着较多的缺憾。为此,我们一方面仍需钩沉大量史料以尽可能地还原民国新诗期刊的真实图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方法上注重文献研究与媒介研究的双向并行,既要关注到民国新诗期刊作...
2022年11月29日,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新世纪诗歌批评与百年新诗文体理论建设——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十一届研讨会”在南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邀请来自国内高校、学刊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围绕“新世纪诗歌批评”和“百年新诗文体理论建设”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2022年11月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博雅国际酒店中华厅举行,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出席并代表学校向谢冕先生献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等到场并致辞。
优秀的诗,都不是模仿而来。诗的灵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诗是生活的儿子。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从诗得来的诗不可能感染人。”从诗得来的诗,就不是生活的“儿子”了,变成了生活的“孙子”。诗人固然应当向同类题材的诗作学习,但是,不应因循守旧,甚至蹈袭别人。优秀诗人懂得坚决地摆脱窠臼,务去陈言,探寻新路。没有超凡脱俗的出新,在同一题材上,诗就会撞车。唐人李翱说“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清人郑板桥说“删...
城市文学因其价值的多元共构,21世纪以来日益成为文学研究界探讨的高频词乃至关键词。城市文学在关注城市中的“人的文学”时,作为文学发生场域的城市主体独立性常陷入从属的被动境地。“城市文学”作为学术名词的普遍使用极易忽视其意义的多重向度,“城市·人·文学”三者缺一不可。以时间和文化概念中的“青春”考察历史城市、文化城市和地理城市,应基于“城市”与“人”两重主体视点——“青春城市”与“城市青春”。
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融媒体  新诗  诗歌  诗人       2022/4/1
在文学出版的传统阵地上,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传统的文学载体和传播媒介依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需要结合新媒介进一步使文学作品绽放出应有的魅力。另一个至关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不仅没有把传播作为文学作品完成其使命的重要一环,而且没有足够重视传播媒介的本质性变化反过来对文学创作过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出版领域,情况稍有改善,互联网已经成为诗歌传播的主要阵地之...
师力斌:新诗如何取标题     诗歌阅读  新诗  标题       2022/2/21
古人重视诗歌标题,有不少研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题”字解释为“额也”,将“目”字解释为“人眼”。唐代诗人贾岛《二南密旨》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中国新诗已诞生百余年,新诗标题有哪些具体形式?规律怎样?与古诗诗题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郭沫若有他自己对汉语的感知,有他对汉语历史与未来的思考,有他对二十世纪全新的汉语文学的信心,有他已然成竹在胸的中国新诗的理想图景。他巧妙地化用古往今来的文辞英华,遵从汉语的表达习惯,学习西方抒情诗的精神,写出一系列气息清新、气象奔腾的诗作。他的新诗,不拘泥于中国旧体诗的文体,不受诗句字数的约束,情感炽烈,流畅自然,处处体现着现代汉语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又洋溢着时代的新气息。长期以来,人们对郭沫若新诗...
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方式,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专长的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推行“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方式,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结合学科发展情况,制定本细则。
闽江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二十章 40年代新诗
闽江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