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中国近代文学史 文学相关记录146条 . 查询时间(0.866 秒)
20世纪西方哲学、人文学术转型和中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争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背景。30年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包括“三环结构”文学活动说、“三R结构”文学活动说、文学的“交流对话”说、“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说等。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突破了本质论取向,蕴含着文学存在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同时也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
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即使是在已经初步进入到工业化阶段的二十一世纪初,它的大多数子民还依然是农民身份。在长期的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地位始终是最低的。虽然有所谓“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之说,但实际上,除了个别农民通过农民起义的极端方式获得过非常态的利益外,它基本上是以沉默和分散的姿态承受着社会最大的压力和最多的灾难。由于文字普及和社会等级制的限制,农民自身的文学始终以边缘和低层...
张友高新作《深圳大道》诞生在奔波如梭的世纪新城,流光溢彩的青春之都,虽令人惊奇,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个城市期待这样的作品已经很久了。这是一曲满怀着创造的激情和深厚的自豪,把海腥气和血汗气融为一体,在如蛎壳般尖利奇崛的历史轨迹中书写的篇章。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悲剧,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悲情意识”。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文学创作者对本地区遭受的苦难的感怀与书写,也是台湾民众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反思与倾诉。这种情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苦难意识一脉相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但是,由于长期的分离和殖民统治,台湾民众对大陆产生了疏离感,再加上文化差异所导致...
1953年,竹内好曾就赵树理的作品写过一篇文章:《新颖的赵树理文学》。在这篇文章里,他引用了一位名叫冈本的学生对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的评述。  在冈本的评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初接触《李家庄的变迁》时的“惊讶”和“新鲜”感。她提出,《李家庄的变迁》是“过去的小说中不可能见到的”;并且,她还提到了其中“人物和背景的统一问题”,她分析说,这问题乃是“新文学的本质问题”。
在今天的文坛,人们最怕的就是批评之声。一个不能正视批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能正视批评的文坛一定是虚假的圣坛。
知青文学的三十年,其实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一个令人瞩目的分支。就实质而言,知青文学不止有三十年的历史。可以说,从中国有上山下乡这件事开始,就有了反映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1955至1966年,全国有一百多万人上山下乡,这十多年里,已经有了不少知青文学作品。不要小看了这一时期的知青文学作品,后来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之所以有千百万知识青年义无反顾地奔赴边疆,豪情满怀地涌向农村、山乡、草原,和受了这些作品的...
这三十年,在禁锢化与人性的解放之间,在欲望化与道德理想之间,在世俗化与崇高精神之间,在日常化与英雄情结之间,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乡愁之间,文学在苦苦寻觅自己的理想形态和审美精神,这种寻求还将一直继续下去。
总结三十年的文学文体发展,展望未来的文学前景,我以为应该这样来对待文体:一方面,我们当然需要文体的革命和解放,但另一方面,此刻我们更需要文体的建设和守成。
80年代是政治化,90年代是个人化和商业化,到了21世纪之后则是媒体化、信息化。作家们虽然年龄有差别,但他们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风尚,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弥合,相互启迪,代际衔接和总体过程是深层次而多样化的,这是我们30年文学最重要的收获。
只出一期的《文学新辑》     杂志  文学新辑       2008/11/18
在四十八年前的初春,上海曾出现一本叫《文学新辑》的杂志。这本文学刊物尽管在白色恐怖下只出了一期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它的出版,既为“左联”成员的战斗业绩添上了光彩的一页,又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学进行围剿的罪状中加上了抵赖不掉的一条。《文学新辑》于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日在上海创刊。最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近日在济南举行。张炯、宋清渭、王志民、王凤胜、张炜、李海萍、周均平、顾骧、吴思敬、孟繁华、程光炜、刘醒龙、红柯等作家、评论家及专家学者300余人与会。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五光十色,斑烂绚丽。近百年间政治文化的日益革新,社会制度的频繁更迭,意识形态的纷纭多变,使得20世纪的数代学者在运用不同的历史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对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观照、阐释、评价时,显示出极为明显的认识差异。这些认识差异的存在,使得20世纪中国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史书写     全球化  文学史  书写       2008/8/21
“全球化”本来意指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运作和发展的态势,但是,随着资本全球化程度的日渐深入,人类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由于资本的推动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渗透到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各个维度,引起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观念革新。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驿站,无论赞成与否,这都将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直面的学术事实。面对如此的语境,文学史理论应该...
新青年   谁是文学革命的第一人?就学理而言,这是一个愚不可及的问题。一种社会意识或文学思潮的起源决不像婴儿之降生,有一个明确的时辰。它总是暧昧不清,成分复杂,浑沌难辨。它有一个不见之于革命编年史的史前史阶段。但对革命编年史来说,把一个日期明确的事件作为革命的起源,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起源史关乎文化领导权的正当性,迫使他人从文学革命家的表述而不是此前任何人的相似表述中去寻求“首创性”。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