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宗教学 >>> 宗教学理论 >>> 神话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神话学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4.231 秒)
《尚书·金縢》所记周公祝辞看似简质明白,实则颇为曲折,历代注疏囿于周公圣人形象的定见,对其中隐约可辨的歧义努力予以合理(礼)化的诠释。但是细审此祝辞的文本、语境及考古文献线索,这种诠释是有问题的,而武王遘疾这种异常变故恰恰透露了周人对于上帝、祖先等神灵形象的想象和理解,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华夏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神灵观念具有启示意义。
凤凰神话在中国乐教传统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思想意义。在凤凰与中国古代音律起源的关系问题上,从“凤”和“风”的原始关联出发,可以看到凤凰神话与中国古代音律诞生的三种互相关联的不同语境与叙事层次。在神话叙事中,凤凰赋予音律以沟通天地的神力;在政治叙事中,凤凰赋予音律以权力秩序的权威;在哲学叙事中,音律以其获得的神圣性与权威性承担起构建整个宇宙秩序的使命。
全书收录1903-1992年间共计87位学者的重要神话学论文98篇,逾100万字。上册含1949年前论文50篇,包括了蒋观云、鲁迅、闻一多等学者的成果;下册含1949年后论文48篇,包括了当代海内外学者的成果。收录的文章多具典型性,例如将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人类学派,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苏雪林为代表的泛巴比伦学说的相关论文均收入其中,这些文章或代表了某类学派和思潮,或引领了某种方法,在神话...
本目是贺学君与日本名古屋大学樱井龙彦教授合作完成的大型工具书,贺学君承担主要工作。该目汇集了1882-1998近百年中日学者对中国神话研究的成果,共11490条,中文10443条、日文1047条。中文最早1903年,日文最早1882年。全目分四大部类。一、总论,含基本理论、神话学史;二、专题研究,含神话与社会历史、与古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文化及其他多项;三、作品研究,含...
本书是著者以中国洪水神话研究为中心的神话学论文集,收录论文八篇。综合了神话研究的原型论(荣格)、母题-类型论(阿尔奈-汤普森)和功能论(普罗普),提出了“功能性母题”、“原型的类型化”等方法论命题,并尝试用于分析中国洪水神话。通过分析中国洪水神话的文本与功能指出:神话的阐释就是神话的传承,而神话的传承也就是神话的阐释。进而指出,神话既可以叙事的文本形式也可以“论理”的文本形式而存在,进而肯定了神话...
2022 《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与重构》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获奖作品。
本书是著者运用新神话观重新梳理中国古代神话现象发展历史的初步尝试。在本书中,著者尝试证明:神话的文本内容并不能被仅仅规定为超自然叙事的神祇故事,而是也能够被认定为历史叙事的圣贤故事。而且,神话并不仅仅与族群存在的合法性甚至合理性相关,也可以与个人存在的正当性相关,因而是人与自身存在的理性信仰的超验对象相关。神话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还原人自身的超验原型的历史,因而神话历史并非总是在时间中的线性发展,而...
萨满面具,是萨满跳神和先民舞蹈时的道具和法器,是神灵崇拜和部落图腾的象征。萨满面具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日、云、雷、电、风、霜、雨、雾、雹、水、土、木、石、山岭、江河等等,以及天神、妈妈神、动物神、植物神、方位神、野祭神等各种源于自然的象征性图像,反映出面具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在清代,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
借助实地民俗调查,尤其是对宣卷先生以及民间道士仪式活动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常熟存在着社神和土地两套神灵系统,他们皆服务于当地最基层的地缘性人群组合,但二者的功能和地域范围并不对应,互有关联却不相统属。从历史渊源上说,明代之前二者可能是一体的,洪武礼制之后,原有的基层信仰逐渐固定为土地神系统,为常熟大地打上了较为固定的网格,并主要掌管界内人众的阴事;而里社之神则与明代开始新兴的以刘、李、周、金“四殿侯...
《诗经·大雅·生民》中常被学人提及的后稷被“弃”,实为后稷被“寘”。“寘”字保留了十分丰富的仪式和神话内涵。因此,所谓的“三弃三收”,实为“三寘三收”。“三寘三收”的情节源自远古地母崇拜的仪式和神话——血祭沃土。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不能理解“三寘三收”情节的仪式和神话内涵,亦为适应新的时代思想(如人治、德化、中央集权等),遂将被“寘”简单化为被“弃”,由此而产生了后稷“弃”之名。
神话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的“元叙事”现象,对人类文化基因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意义,研究中国神话“元叙事”与中华历史“元背景”和文化“元基因”的关系,对于破解中华文化“元基因”的“元编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中国古籍中创世神话、灾难神话、发明神话和社会神话等几组神话主题的“元叙事”,探讨中国神话与中华文明形成历史“元背景”的关联,深挖神话元叙事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基因”,发现中华文化中“天...
甘肃、青海、四川藏族民间流传的古藏文“夏当”文献,在后期传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不一、篇幅不等、版本各异的文本,记载了早已失传的“夏当”仪式及其神话的丰富信息。笔者在青海贵德民间发现的五十部“夏当”文献,较完整地记录了支撑仪式的神话“叶安之战”的内容。从神话学角度看,“叶安之战”作为解释“夏当”仪式的神话,是通过在仪式中进行神圣叙述的方式呈现的。“叶安之战”神话指向对社会世俗规范的强化,对二元对立...
清华简《赤鹄》篇讲述的天巫(附身伊尹)救治夏后传说,叙事立场表现出明显的崇夏抑商倾向,应是夏遗民传颂的其祖先的异闻逸事。其文献性质既不类《汉志》小说家的《伊尹说》,也不似《汉志》道家的《伊尹》,而与浅薄不中义理的《百家》更为相近。由于传闻来源久远,《赤鹄》篇中的神话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赤鹄羹汤使双目“昭然”的特殊药效并不新奇,《山海经》中的很多动植物就有这样的医药功能;上帝派黄蛇和白兔到人间给夏后...
江南崔府君信仰兴起于南宋,在后世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与华北不同的面貌。作为政治话语的府君馈羊而生孝宗传说,为民间重视利用,赋予了崔府君送子职能;“磁州都土地崔府君”的说法进入公共文本知识,通过仙传文献、仪式文艺等落实为民间的信仰实践,使崔府君在海盐、桐乡等地神歌构成的神灵谱系中,化身“土地神”形象。崔府君的“泥马渡康王”事迹常被后世挪用到其他神灵身上,显示出江南神灵传说生产的类型化趋向。
纬书中的大禹感生神话有吞薏苡而孕、流星贯昴而孕等神异情节,其出生则有画背而生、剖胁而生、胸坼而生和屠而生等说法,实际上都是剖腹产的神异化,流行于奉颛顼为祖先的部落族群中。感天而生的情节在政治神话中反复应用,而剖胁而生这一情节则被宗教神话所沿用。商族的卵生神话有两种形态,一是在高台上吞燕卵而孕,二是行浴时吞卵而孕。流行卵生神话的东方其他民族并无《子羔》篇中所记的背生情节,应该是夏族神话阑入所致。《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