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相关记录730条 . 查询时间(5.222 秒)
2000年至2024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期。“自省与综合”“完善与超越”分别构成2000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24年间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经过对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式、审美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论争,最终形成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社会意识形式等理论命题并存的新格局;王元骧对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问题的思考呈现出由“实践偏向”到“伦理偏向”的...
资本主义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引发了遍及全球的两极分化。对于马克思而言,私有制社会形态下的财富积累与两极分化是一对孪生姊妹,并且是资本主义扩张机制的必然后果。唯有消除资本支配劳动的奴役制度,才能推动“生产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技术日益成为一种资源。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发一系列理论问题,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创新提供机遇,数字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对其的批判随之而来。
数字资本主义作为资本关系历史性发展的显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形态。我们在对其批判性的理解基础上,如何准确捕捉它的发展特质,又如何理解和应对数字资本带给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随之发生的劳动形态的变革,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超越,从而实现真正的、合乎人性的人的本质的复归呢?这些就是迫切需要我们解答的重要问题。
文明观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巩固长期执政的现实基础,又不断探寻文明发展规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共产党文明观体系。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是特定理论语境、文化背景、实践根基和主体立场的产物,也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华传统文...
现代性孕育于特定的文明母体之中,不是脱离于现实物质生产的高头讲章。文明现代性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提供了认识现代性的一种历史框架,即深入到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多样性相统一的问题域来界定现代化的历史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文明”的历史转变,是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从文明高度推动现代化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历史地成为...
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重要价值理念,是有效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挑战即人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文化路径。和合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不断实现现代转型,指向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凝聚力强大、人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和谐、国际关系和平等五个维度的价值定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标识中国式现...
作为中华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融合而成的新的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机统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资源与基本内涵,把握其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基本结构,着眼于解决时代问题的文明更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识。马克思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结构特征、发展目标等,强调未来文明是能够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复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条主线的关键坐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受民族文化精神涵养而不断前进;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向汇通,要求更为主动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同时以中国为中心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展现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资本原则之差异...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党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有力解决了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成立于2019年1月,前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本室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重要研究机构。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2024/7/12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研究会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全国《反杜林论》研究会,1992年更名为中国恩格斯研究会。200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主管单位为原中共中央编译局。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编译局职责整合,组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会主管单位也相应变更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楼宇:在拉美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 ——阿根廷学者罗德里格斯出版新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与中国梦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拉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4/6/27
雷速公司共建数据
马塞洛·法比安·罗德里格斯(MarceloFabiánRodríguez)系阿根廷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任教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努斯国立大学和阿维亚内达国立大学,教授社会学、当代中国研究和拉丁美洲社会政治等课程。近年来,罗德里格斯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撰写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是拉美最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专家之一。
2023年5月,罗德里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