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宗教学 >>> 宗教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宗教史学 宗教哲学 宗教社会学 宗教心理学 比较宗教学 宗教地理学 宗教文学艺术 宗教文献学 神话学 宗教学理论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宗教学理论相关记录404条 . 查询时间(4.737 秒)
宗教学在中国并非本土产物,宗教在中国亦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国现在宗教学的主体形成过程与宗教翻译密切相关,直接承受着积淀在宗教翻译中译解方式的影响,成为中国人对不同宗教信仰结构中神圣互动机制的解释根源。特别是围绕着“何为宗—教”这一核心概念的中西译解等冲突,促使中国宗教学在其进入学科建设的初期,就呈现出这种译解的差异,分别象征着“信人的宗教”、“拜神的宗教”、“制度宗教”、“扩散宗教”...
“中”不仅沉淀了世界初民共有的、有关“世界中心”的集体无意识,还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思想律“阴阳五行说”,显示出“宅兹中国”与“君权神授”的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商周鼎革之际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次重要嬗变———“中”被赋予了道德蕴含。这次突破在“中道观”的发展过程里具有重大意义,沾溉先秦儒学及宋明理学,对儒家诗教及艺术审美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为线索,可以看到其间绵延不绝的承续与嬗递,从而可以更深...
这篇论文的特征,可由其早先版本的写作目的得到部分解释。正如本书读者至此已了解到的,本书起源于一个关于中国宗教与仪式的会议,即一个关于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一系列会议之一。
宗教是人类社会极为复杂的现象。党基于实践的迫切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化了对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的认识(简称“三性”),进一步提炼了宗教的社会特征。
“挪用”与“重构”是神话主义概念的两个关键词,也是考察当下神话在现代性重述的两个切入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东巴神话经历了政治化改造、文学化改编,遗产化运作,商业化利用的不同时代命运,传统神话不仅在遗产旅游与现代媒介中广泛商业化挪用,也在政治与文化领域不断被改造后挪用。东巴神话现代性语境里的挪用与重构,既是一体两面的同构进程,也是一个从祛魅到赋魅,从政治叙事到资本叙事的过。这个进程至今仍处于深化过程...
我国宗教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深受我国传统政治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总体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宗教的特点。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将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个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欧洲若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科学与无神论》2019年第六期(总第122期)
《科学与无神论》2021年第1期(总第129期)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陕西终南山楼观宗圣宫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建五祖七真殿碑记》拓本,记录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全真教七真派字谱。
本书是一部世界宗教研究领域的工具书,收录了1949年至2016年在我国大陆出版的2500余册中文宗教图书的内容提要。这些著作均属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教种类、不同思考向度和不同研究理路的代表性作品,基本反映了1949年以来宗教学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学术水准与学科建设情况,亦可从中窥视国际宗教学研究领域的整体面貌。
传统中国主流的气化灵魂观尽管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但在回应中国人关于生命延续、德福一致等问题的追问时,一直是比较有效的思想资源;基督教灵魂观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灵魂观构成了强劲挑战,但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相关解释构成的挑战则是更为根本性的。相对而言,科学的灵魂观与儒学的气化灵魂观更为接近,在思想传统和科学威力的合力下,在科学救国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知识分子更容易走向魂灭论和无鬼论。这一方面意味着人的理性...
徐梵澄先生以为“道”之理念,实则乃二原则而已,即人与自然,二原则合之便是这超上之“道”,也可以称之为“天意”,表之为“世界进程中的合理性”(康德)。老子之“以正治国”与孔子“为政以德”不异,一反一正,合之为事体之全。“执今”,乃为“理”在三时一贯中,且有“得道者”之承担。“明大于智”,是在说一精神经验的道理,即“静则生明”,此“明”是真理之明,需“去私欲”而得。本书以“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结束,...
“神圣”问题是宗教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它是人类文明原始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体系的源头。如何定义神圣、建构神圣关系,形成以神圣信仰为基本内核的宗教信仰特征,这就大致构成了中外宗教、宗教学与宗教社会学的普遍性与共同性。通过对神圣问题等经典概念的梳理与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神圣关系、对神圣对象的选择与信仰,它们作为宗教的核心,最初只是人与人之关系的一种形式,然后体现为超自然神圣崇拜与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