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工程 效应”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0.377 秒)

2025年1月29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魏太云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A phytoplasma effector suppresses insect melanization immune response to promote pathogen persistent transmiss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橙叶病植原体(...

2025年1月2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最新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Alberto Macho研究组的题为“A bacterial type III effector hijacks plant ubiquitin proteases to evade 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缓解水产霉菌毒素负面效应(图)
酵母 细胞 水产 营养
2025/1/14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可显著缓解黄曲霉素与呕吐毒素联合的负面效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quaculture》(水产养殖)上。

中山大学骆观正团队利用CROss-seq技术系统鉴定多个CRISPR工具的脱靶效应(图)
骆观正 脱靶效应 基因编辑
2022/11/30
自从科学家们研究清楚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理并将其应用于真核细胞的基因编辑后,相关工具的开发、改造和应用呈爆发式增长,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的CRISPR编辑工具有Cas9、Base editor (BE)和Prime editor (PE),及衍生的各种工具。CRISPR编辑工具在基因功能研究、转录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和基因治疗等众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和广阔前景。但是,CR...
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基因编辑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布论文,系统评估了PAM松弛型CRISPR-Cas9植物基因组编辑工具的脱靶效应,提示ABE8e存在高比例脱靶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水稻 脱靶效应
2023/8/9
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凭借其高效、易用、灵活特性极大的改变了传统育种手段,研究人员为了扩大其靶向范围,设计了一系列SpCas9变体,包xCas9(识别5′-NG-3′、5′-GAA-3′、5′-GAT-3′ PAM)、SpCas9-NGv1和SpCas9-NG(识别5′-NG-3′ PAM)以及PAM-less SpRY然而,这些PAM-relaxed Cas9核酸酶是否会造成向导RN...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首次证实线粒体碱基编辑器的脱靶效应(图)
线粒体碱基编辑器 脱靶效应
2022/10/17
2022年3月18日,《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基因组所左二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临港国家实验室胥春龙研究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章美玲研究组的研究论文,题为"Mitochondrial base editor DdCBE cause substantial DNA off-target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数据,系统分析了团队开发的高效腺嘌呤碱基编辑器在DNA和RNA水平上的脱靶效应,为提高碱基编辑特异性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


实现重要农作物精准基因组编辑对加快农作物遗传改良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引导编辑技术(Prime editing)是一种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全新精确基因组编辑技术。2020年,包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内的多家实验室实现了植物引导编辑技术的初步突破,但植物基因组中很多位点编辑效率依旧很低,亟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编辑效率显著提升。

中国科学院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检测方法GOAT证明CRISPR-Cas12a不存在明显的脱靶效应(图)
新型 基因编辑 脱靶检测方法 GOAT证明 CRISPR-Cas12a 脱靶效应
2021/4/7
2021年4月2日,《Protein & Cell》发表了一篇名为《Indiscriminate ssDNA cleavage activity of CRISPR-Cas12a induces no detectable off-target effects in mouse embryo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周昌阳...
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团队的一项研究,题为“A rationally engineered cytosine base editor retains high on-target activity while re...
人类的遗传疾病与农作物农艺性状改变通常是由基因组中的单个或少数核苷酸的突变引起的。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为定向编辑基因组中的关键核苷酸变异提供了重要工具。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团队在水稻中对两种胞嘧啶编辑器(CBE) BE3和HF1-BE3, 以及一种腺嘌呤编辑器(ABE)的特异性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评估,首次在体内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全面分析和比较了单碱基编辑系统在基因组水平上的脱靶...
世界首次证实 单碱基基因编辑存在脱靶效应
首次 单碱基 基因编辑 脱靶效应
2019/3/1
基因编辑技术越来越火,然而针对基因编辑工具最大的风险——脱靶效应,一直以来缺乏良好的检测工具。记者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悉,其团队与多家机构合作完成的研究,建立了一种在精度、广度和准确性上远超越之前的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这一技术首次证实:近年来兴起的单碱基编辑技术有可能导致大量无法预测的脱靶,亟须重新审视这些新兴技术的风险。这一发现,无疑让这一新鲜却又不乏冲动与混乱的领域,必须冷静下来,更谨慎...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朱永群实验室在PNAS上在线发文揭示病原菌四型b亚型分泌系统接头蛋白调节毒性效应因子分泌的分子机制(图)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朱永群实验室 PNAS 病原菌四型 b亚型 分泌系统 蛋白调节 毒性效应因子分泌 分子机制
2018/1/3
2017年12月4日,生命科学研究院朱永群实验室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roles of the IcmS–IcmW complex in the type IVb secretion system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研究论文,发现并揭示了嗜肺军团菌四型b亚型(IVb型)分泌系统的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