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神经生物学 Cell”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281 秒)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Cell | 靶向神经调控策略为帕金森病干预带来新希望(图)
靶向神经 帕金森病 临床治疗
2023/11/7
2023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路中华/戴辑/鲍进团队在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Circuit-specific gene therapy reverses core symptoms in a primate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的研究论文。研究报道...
2023年7月7日,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叶克强(原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团队于CELL《细胞》发表最新成果,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型PET示踪剂“[18F]-F0502B”,可在突触核蛋白病中显像聚集神经细胞突触核蛋白α-Syn,该研究成果填补了传统手段诊断帕金森病的空白,使得帕金森病的早期精确诊断成为可能。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田烨研究组应邀在Semina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撰写“线粒体应激与衰老:来自线虫的启示”综述文章(图)
中国科学院 发育生物学 田烨 Semina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线粒体 衰老 线虫
2023/4/9
神经激肽(neurokinin)是分布在哺乳动物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神经肽,在炎症、疼痛伤害感受、平滑肌收缩、上皮细胞分泌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神经激肽受体分为NK1R,NK2R和NK3R(neurokinin 1 receptor,NK1R;neurokinin 2 receptor,NK2R;neurokinin 3 receptor,NK3R)三种亚型。其中,内源性神经肽神经激肽A (n...
自从Ramon y Cajal提出将神经元作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以来,识别所有神经元类型并绘制它们在大脑中的连接图谱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任务。基于细胞形态、电生理特性、基因表达谱和连接模式的多种细胞分类方法已经产生了大量数据信息。近几年如火如荼进行的单细胞 RNA 测序技术大大加快了基于转录组进行细胞分类的步伐。细胞特异性病毒载体和光学成像技术的适用促成细观连接组图谱(mesoscopic c...
Protein & Cell | 李丹/彭小忠/杨俊涛/苏昭铭发现SARS-CoV-2干扰应激颗粒稳态并促进蛋白病理性相变聚集 (图)
帕金森病 阿尔兹海默病 H1N1流感病毒 疱疹病毒
2022/9/15
应激条件下蛋白质通过相互作用发生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驱动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G)的形成。SG中的关键致病蛋白TDP-43,FUS及hnRNPA1等的相分离调控紊乱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多种病毒,如H1N1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在侵染宿主时能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蛋白稳态失调及炎症反应,并...
2022年4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葛亮课题组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CCT2 is an aggrephagy receptor for clearance of solid protein aggregates”的论文。该研究发现了新型聚集体自噬受体CCT2在介导固态聚集体清除中的重要作用,并系统地阐释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靶点。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亨廷顿舞蹈症、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为何出现特定脑区的典型神经细胞死亡是神经科学领域一直关注的重点。小动物模型如最常用的小鼠模型因与人类大脑结构差异巨大,绝大多数无法模拟神经退行性病人典型神经细胞死亡的病理特征,且在小鼠脑疾病中发挥作用的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多以失败而告终。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s of the otic neuronal lineage at multiple early embryonic 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刘志勇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
2022年3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挪威科技大学卡夫利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挪威科技大学神经计算中心创始主任May-Britt Moser教授在描述她和她的长期合作者Edvard Moser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年轻的心理学学生进行对话时,说道,“我们的梦想是发明一个进入大脑的窗口,这样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在我们思考、计划、感觉和记忆时里面发生了什么。”
2021年12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抑郁症的一个特点是缺乏动力。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Bo Li教授与CSHL兼职教授Z. Josh Huang合作,发现了小鼠大脑中的一组神经元,它们影响着小鼠执行任务以获得奖励的动机。增强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会使小鼠在一定程度上工作得更快或更卖力。这些神经元还有一种可以防止小鼠对奖励成瘾的特点。这些发现可能指向新的治疗策略...
神经编码是指大脑将外界刺激(如视觉、嗅觉)转化为神经元脉冲响应的过程,是脑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也对机器视觉和机器感知意义重大。大脑中所接收的信息超过70%都是来自于视觉系统,视网膜作为心灵之窗,是生物视觉信息处理的第一站,负责对时空中不断变化的可见光进行实时编码。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模拟生物视网膜的信息编码模型,但仅处理简单或静态图像刺激,并且局限于小规模神经元群,不能有效表征真实视网膜处理动态自然...
Cell | 秃头并非一无是处(图)
神经元 哺乳动物 感光受体 BioArt
2022/12/20
人类的感知来源于感觉神经元对外界的响应,而神经元在体表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的部位密集,有的部位稀疏。以往研究指出,灵长类感光受体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心部位;而体表感受器则多分布于手部和脸部。多项报道指出,哺乳动物的感觉神经倾向于分布在毛发稀少的体表部位【1】,例如,体表毛发稀疏的表面积仅占5%,却分布着约30%的体感神经元。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所林爱福团队Cell Research发文报道LncRNA通过液-液相分离机制调控Hippo信号活化(图)
林爱福 液相分离 Hippo信号活化 神经元细胞
2022/10/12
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可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液滴样无膜结构,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区室化反应空间,提高各种生化反应效率。LLPS受多价弱相互作用驱动,这类作用力来自于蛋白内在无序区(IDR)/类朊病毒病序列(PrLD)、支架DNA或RNA分子。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可作为支架分子促进和维持无膜结构的形成,对基因转录等重要生物学事件...
2021年7月13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勇丰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tron-Targeted Mutagenesis Reveals Roles for Dscam1 RNA Pairing Architecture-Driven Splicing Bias in Neuronal Wir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果蝇Dscam1(唐氏综合征细胞粘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