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伦理学”相关记录4467条 . 查询时间(0.765 秒)
费孝通和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差序格局”或“伦理关系”为主的主要依据是: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缺乏他们所说意义上的那样一些团体,因此无法以“团体”或者“集团”形式对社会生活加以组织,而只能依靠“团体”或“集团”之外的一些方式来组织社会生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家庭/家族组织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于家庭/家族来加以组织的,而无论...
传统上,科技治理主要聚焦健康、环境等物理性风险;但在当代,科技治理开始关注并回应科技对人的主体性、社会交往规则、价值观念的影响等伦理问题,并不断呈现出“伦理化”态势。这要求我们反思将科技与科技使用行为相割裂的方法论,推动科技治理适度民主化、社会化。但这一任务面临科技与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开放决策维度的难题、伦理立场的多元性与变动性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法律需要警惕技术决定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需要...
将人工智能伦理从道德原则转化为可操作、可预期、可计算的伦理合规实践,需要探究人工智能伦理的法律性质,特别是法律体系如何评价以及纳入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可以用“法化”和“事物本质”这两个传统法社会学理论曾用以反思规范理论的分析工具。一是,相比于“法治化”“规范化”等被泛化的概念,“法化”用以分析人工智能伦理的实操问题,具有更好的理论收敛性。科技伦理的既有法化路径主要有三:道义论持有者常用的新兴权利证立...
目前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理论探讨遵循两种路径:一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具有高级智能的类人“种群”来进行理论预判;一是探讨赋予当前弱人工智能某种法律拟制人格来承担责任和享有权利。对此有必要提出“伦理人格”和“技术人格”的区分理论,来界定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不同理论面向。人格区分现象在传统民法中已然存在,它呈现为以人格抽象程度为标志的人格递进序列,其中存在着两种人格的“渐变”和“断裂”现象。人工智能作为伦理...


由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浙江工商大学共同主办的“第29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定于2025年4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元伦理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取得显著进展,但也催生了许多相互冲突的理论流派。以往研究侧重于从论证角度理解和解决理论分歧,较少关注直觉在理论辩护中的作用。关于直觉首先需要澄清两个问题。其一,人们更重视的是哪些核心直觉,体现科学主义精神的直觉,还是反映反道德虚无主义的直觉?其二,直觉在理论辩护中发挥何种功能,它为理论提供结论性辩护、初定辩护还是初步辩护?研究者在元伦理学早期普遍认为直觉提供的是结论性辩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秦锋砺的译著《决疑术的滥用:道德推理的历史》于2024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25万余字,体系结构上分为六大部分。

《民法的伦理分析(第三版)》(图)
民法 伦理分析 第三版
2024/11/7
摘要:道德生物增强是一项旨在通过生物医疗干预来增强人类道德的倡议,其主要倡导者认为道德增强可以通过以生物手段提高人们的同情心或共情能力来实现。尽管利他主义和道德都可以被认为具有进化来源,但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本质上不同的功能,正是这个事实使得人类道德生活变得极为复杂,而道德的内容也会随着环境条件和社会交往的本质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此设想的道德增强倡议在经验层面和规范层面上都存在严重问题,不仅不具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学科排名再创历史新高(图)
伦理 人文 管理
2024/12/19
2024年10月21日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4版)》显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再次大幅上升。学报复合影响因子在604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11位,影响力指数CI值排名23位,较2023年分别上升14和11个位次。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5.608和3.159,较2023年增幅分别达到40.73%和3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