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佛教文献”相关记录100条 . 查询时间(2.328 秒)
本文旨在从文本构建角度反观宗教形象的视觉塑造。南朝梁僧人慧皎作《高僧传》,被认为是早期佛教最重要文献之一。书中“神异”事例繁多,描述时多辅以颜色词汇构筑视觉形象丰富的高僧神通世界。本文通过对“神异”事例中颜色词取用以及对高僧佛图澄的形塑文本展开案例性研究,阐释该时期典范树立与文本、视觉构建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单字“赤”的研究,证明文本描述与早期“禅观”的重要关联,亦从侧面证明《观佛三昧海...
天台智者大师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及《法华文句·普门品》是现存单行本最早的《普门品》注释,其中《观音义疏》对于“无子之苦”有独到的阐扬,文章主要藉此探讨“无子之苦”的因素以及修持“观音送子法门”离苦的方法。
孝,我们佛教文化非常重视。我们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门的一部孝经。地藏菩萨属于大愿王,他能发出那种惊天动地的大愿:誓度地狱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大愿是来自于他孝的一种扩大。
《武林灵隐寺志》作为一部专门详细记载灵隐寺一千年多来沧桑变迁的历史文献,在中国佛教方志编撰史、明清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佛祖宗派世谱》,八卷。明末清初临济宗僧介庵悟进禅师撰,刊行于顺治十一年(1654)。
本书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博雅讲席教授王邦维先生古稀寿庆文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先生先后指导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博士后,他们毕业后大多继续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与古典印度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已成为新世纪国内印度学研究的生力军,延续着季、金两位先生开创的新中国印度学的学术薪火。
周贵华研究员的专著《佛教义学——基于佛教本位的学问》,于2022年7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25万字。
尕藏加(KalSang Gyal),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撰有《世界佛教通史·中国藏传佛教》(上下卷)、《清代藏传佛教研究》、《藏区宗教文化生态》、《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文化时空与信仰人生》、《雪域的宗教》(上下册)、《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等专著。
本书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分十五个专题细致考察脱胎于古印度文明的“律制”与中国本土的“礼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仔细梳理两者相互冲突、碰撞、协调、融合的客观史实,深刻揭示佛教戒律中国化的进程、特点、经验和规律。
本书是佛教文化研究图书,主要是收入相关方面的专业论文,按内容分为佛教历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佛教与社会研究、佛教信仰研究五个板块,共19篇,从文献整理、版本考证、思想诠释、史事论述等方面。
吕瀓补译波颇蜜多罗汉译《般若灯论》所缺之再译与研究(上篇)(图)
清辨 般若灯论 中观 唯识
2022/1/19
《般若灯论》是《中论》八大家注释的重要论典,有汉藏文古译本。此论书集中反映了清辨中观之思想风格,并深刻体现了中道观的理论转向。清辨在此论典“观涅槃品”注后,针对唯识宗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大核心概念撰写了立宗辩驳的文字,阐中观之宗致,难唯识之指归,整个内容扣问联环,胜义纷呈,尽显佛教哲学精巧的思辨魅力。可惜此段文字被波颇蜜多罗汉译时删去,而藏译则完整保留。吕瀓先生50年代将其所阙部分依据德格版...
吕瀓补译波颇蜜多罗汉译《般若灯论》所缺之再译与研究(下篇)
清辩 般若灯论 中观二谛 唯识三性
2022/1/19
清辨附在《般若灯论》观涅槃品注释后的这段短文中,主张“一切诸法于名言中有而胜义中无,即如中论而承许则应理”。并在中观宗义的此框架内就唯识宗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大概念展开批判性对话与讨论,由此凸显清辨在名言谛中一切诸法有自性、有自相、有自体的特殊理论品格,从而在中观宗的解构性思维中另辟建构性理念。此即成为经部中观之始基。此短文乃至整个《般若灯论》各抒己见,破立交叉,圣言简奥,意旨隐晦,难以释读...
《唐宋禅籍俗语研究》(图)
《唐宋禅籍俗语研究》 徐琳 禅宗语言
2022/8/31
《唐宋禅籍俗语研究》的作者徐琳,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嘉兴学院研究基地(筹)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禅宗语言及文献。该书分俗语研究概况、禅籍俗语的语义层级及存在形态、禅籍俗语的来源与演变、禅籍俗语的修辞、禅籍俗语中的民俗文化内涵、禅籍俗语的作用与特点六个章节来论述,本书立足于之前国内外禅籍语言研究很少集中于俗语的状况,在真正意义上对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