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舞台美术”相关记录167条 . 查询时间(4.313 秒)
西府秦腔《符罗成圣》的演出装置。以木搭置双梯,高十丈,用三百六十副铡刀置作阶梯,俗称刀山,扮演者须用武术技艺,赤脚沿梯而上,并越梯顶沿梯走下。四十年代后已废。

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道具。1949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制。仿生活原形制作,由风箱和炉台组成,以木板或三合板为材料,四周绘以蝙蝠图案,内装灯泡接电源发光。

法宝道具又名彩头道具。秦腔《黄河阵》专用。共五件:其一,太极图。中为木制,呈八角形,圆心漆绘太极图。
汉调二簧《四望亭捉猴》一剧的演出装置。舞台四周置木椅四把,每椅上站一人,四人共抬一副用竹竿绑制的十字架。一人扮猴跳于架上,剧中人花碧莲亦于架上捉猴,作翻扑、跳跃、追逐诸种表演。
秦腔、汉调二簧演目连戏专用道具。以木制作,杖高约一点五米,上装方盒一个,边角雕绘图案,四周吊以小金环,内装小珠子,晃动可沙沙作响,为目连僧的专用法杖。
秦腔、西府秦腔、同州梆子道具。以瓷或纸壳制作,碗底心绘制黑、红二色太极图,碗口直径约十五厘米。《太和城》中孙武子碗打广成子所用,用时广成子头部须置一铁丝网卡,待孙武子掷碗相击时,将藏于身后的碗插于网内,以示击中。
秦腔、西府秦腔、同州梆子道具。以青麻编制,柄长三十厘米,鞭长六百厘米,鞭梢细小。主要为《太和城》、《闻太师回朝》、《黄河阵》作“鞭扫灯花”和“抡麻鞭”特技所用。现代演出鞭型变小,长约四百厘米。

秦腔道具,为皇帝所专用。以木雕制,亦名龙椅,座高约四十八厘米,背高约一百二十厘米。两边扶手雕饰双龙图案,靠背雕饰三条龙图案,整体造型呈金色五龙飞舞状。

秦腔酒具。形状如羊,高二十厘米,以木雕刻,柄为羊角,身为羊腹,嘴为单首。座为羊腿,故名羊樽,为《司马迁》一剧所用。
秦腔、西府秦腔头饰。以麻纸制作,将纸折叠多层,从两侧剪开口,展开拉长即可,长约一百厘米。为封神戏所常用。多戴挂于演员脑后或鬓角。演《伍员逃国》时,挂于伍员脑后,作甩纸花特技用。
秦腔、西府秦腔、汉调二簧道具。以竹与麻纸制作。用竹签一根,将宽约六厘米,长约二百厘米的麻纸条贴卷于签上,藏置于扮演者头帽之内,需用时,可用技甩出,舞出各种姿态,并可用于扫灯花特技,造成火花飞溅气氛。

宋金元时期,陕西各地演出杂剧已经有了桌椅、棍杖、包袱、船桨、银两、杯盘等砌末道具(见元杂剧《货郎担》)。明清时代陕西地方戏兴起,演出所用砌末道具也有了较大发展,分类细致,品种繁多,讲究装饰,制作精致。

形子种类较多:獒形。为怪兽,其毛色如虎,形状如狗,头上长角一对,《赵氏孤儿》一剧专用(见图一獒形)。蛇形。有能扭动的白色蛇,嘴内可吐红舌,眼睛还能闪闪发光,《白蛇传》剧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