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比较文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比较文学相关记录179条 . 查询时间(2.255 秒)
9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对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中俄(苏)文学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最表层的现象是前苏联当代文学作品和近期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译介量的锐减,这里除了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而受到制约外,读者兴趣的转移(不单单对苏俄文学)也许是更直接的原因。80年代原有的4家俄苏文学专刊,在进入90年代后仅剩下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依托的一家(先是改名为《苏联文学联刊》,后又更名为《俄...
俳句的变与不变 王:或许正是因为汉诗与和歌的分流,才更强化了彼此的特性。与汉诗的典雅庄重学问气浓郁相区别相对峙,和歌也好俳句也好,就显得更加轻松平易,浅俗近人。我曾听您谈到日本俳句和非日语俳句的问题,我觉得兴味盎然。您谈到欧洲人用英语制作的俳句,由于没有“是秋必悲而无悲不秋”的传统而变得意义晦涩,我想这恐怕无意中失去了俳句浅俗的特性。不仅俳句跨越语言时在发生变化,俳句本身在日本也是处在流动之...
川本皓嗣(1939—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有《日本诗歌的传统———七与五的诗学》、《歌与诗的系谱》、《美国诗歌》等。王晓平(1947—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佛典·志怪·物语》、《亚洲汉文学》、《梅红樱粉———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等。 中日都有相似的抒情诗传统 ...
对邻人毫无兴趣是很危险的 王:我注意到,日本作家的学者化是很普遍的。他们要是描写中国,特别是历史的中国,常常很注意吸取学界新的成果。以前井上靖写《天平之薨》,直接吸收了安藤更生对鉴真的研究成果,他始终关注敦煌学的研究,他的敦煌小说从中受益非浅。现在宫城谷昌光的夏商周三代小说,同样吸收了包括白川静古代中国文字学在内的渊博知识。不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文化虽然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从日本的中国学研究的...
论文认为,汉语的语音特点使得中国的一部分狐怪故事逸出了狐狸故事通常的发展规道,从而呈现出有别于普遍类型的特殊性。中国早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狐怪化人的几类形象,既不是狐的自然属性与特征的人格化,也不是其文化属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於“狐”在中古语言中可以作为对胡人的歧视性称呼,很大一部分狐怪故事反映的是文化偏见下的西域胡人形象。如果我们对这类小说加以审慎处理的话,它们将是十分珍贵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
本文以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与跨学科研究为理论基础,初步探讨了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作品所蕴涵的哲理主题。 第一章首先概述了史铁生的创作历程,再简评了目前对史铁生作品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本文立论的角度,即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参照西方相关哲学思潮,对史铁生作品表达的主题进行评述。 第二章讨论了上帝与彼岸世界的主题。本文认为,史铁生由宿命论走进上帝,再因差别说告别上帝,同时解构了彼岸世界。他是中国当代宗...
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初探     中日文学  蛇形象       2008/10/8
论文以中日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蛇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是否为异物婚恋故事为划分类型的基本标准,将所有文本置放在“人蛇之恋故事模式”与“非异物婚恋故事中的蛇形象”这两大框架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总体而言,蛇这一具有强烈的性象征意味的动物形象,在人蛇之恋故事里有一个从图腾崇拜到人类的婚恋对象直至人类邪恶淫欲的替代物的鲜明发展轨迹。相比而言,日本方面的故事在表现蛇的性象征内涵时更为直接也更为激烈。非异物...
1979年元旦,叶剑英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30年严峻对峙的局面开始松动。正是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内地的台港文学研究,从1978年开始酝酿(以《花城》创刊号所发表的曾敏之《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为标志)。正式开展研究如果从1982年6月广州召开的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算起,快有20个年头了。 中国内地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是从介绍台湾香港两地的作家作品开始的...
女性研究是西方学术的一条重要进路,渗透入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却才刚刚开始。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国内外史学研究不仅在材料整理和归纳上差距显著,在分析方法和认识理念上的落后恐怕还要更大。而白馥兰的这本《技术与性别》在丛书中颇有分量。因为她没有截取一个片断来分析,而雄心勃勃地全面介入,讨论“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简单些说吧,从讨论范围来看,基本定位在晚期帝制中国,即大约明末和清...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子 序言 第一章 施蛰存的文学主张和文学风格 第—节 施蛰存的文学主张 第二节 文学主张的实践——怪诞的风格 第二章 怪诞的文本世界 第—节 历史的怪诞 第二节 都市的怪诞 第三章 怪诞的叙事 第—节 意象 第二节 视角与人称 第四章 世界视野中施蛰存的怪诞创作 第—节 施蛰存与弗洛伊德主义 第二节 施蛰存与爱伦·坡 ...
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层出不穷,但真正的问题意识应切实正视自身的状况。对中国比较文学来说,它的真实问题源自其现代处境,在中国进入现代转型和中西方文化遭遇冲突时期而迫切需要比较的形势下,它并未得到正常发展,反而阻力重重,直至被彻底禁绝,然后又突然兴起、迅速扩张,以至它的知识学基础未能充分得到奠定。这造成了对比较文学的误解,忽略了它作为学科的特征,即对文化中心主义的超越性和世界文学的理想性。目前中国比较...
历史证明,法国学派建立的学术规范,到20世纪50年代果真变成了束缚比较文学发展的羁绊。美国学派因而提出挑战,“事实的联系”不再充当唯一的原则,更讲究精神上、灵魂上和审美气质上的共鸣与共谐。随即比较文学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采纳和吸收20世纪以来各种新潮理论,包括文艺学美学的最新进展,并突入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前沿。今天比较文学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如此之多...
作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Poetischer Realismus)的杰出代表、“‘五四’以来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长久以来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充分的重视,不但很少被国内主流文学史提及,研究他的论文专著也是寥寥无几。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为数不多的研究资料的整理可以发现,像邵思婵的《施笃姆悲剧命运小说的艺术特色》、刁承俊的《论德国的诗意...
比较文学作为现代人文学科的一支显学,其理论核心一直徘徊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子当中。要想突破日益为业界诟病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就必须首先从指导思想上震撼甚至颠覆其思想核心。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领军人物乐黛云率先将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引入比较文学,同时配合以当代德国哈贝马斯的新理性—交往理性论,把比较文学置于一种反思的跨文化阐释学之中,这在总体上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向具有一种照亮路向的意...
城市是文化的积聚地,都市是文化的聚焦点,在全球化背景中开展世界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可加强都市文化的个性与现状的研究,加强不同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加强文化发展历史与趋势的研究,加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研究。在继承借鉴已有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研究视野、努力推陈出新,使都市文化比较研究拓展至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