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社会保障研究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社会保障研究相关记录412条 . 查询时间(2.378 秒)
2009年中国社会保险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  试点       2010/3/22
2009年社会保障工作在朝着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医疗保险加快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启动试点,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民养老保险、全民医疗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也面临着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难等突出问题。
近些年,基于国别比较分析,我国社会政策学界和实务部门初步达成以下共识:目前我国社会救助覆盖面不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让更多困难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政府持续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吊床”相对“蹦床”而言,反映的是城乡低保制度目取向。所谓“吊床”,是指城乡困难群体一旦纳入低保制度,大部分人短期内难以退出,长期持续依赖低保金很可能成为他们维持基本生活的“常态”;所谓“蹦床”,指的是低保制度更多被视为城乡困难群众通向劳动力市场的“跳板”,他们领取低保金具有临时、应急、过渡性质,旨在积蓄自主脱贫能量。严格说来,低保制度应是“吊床”抑是“蹦床”,无涉价值判断,与保障对象结构密切相关...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2004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6%,全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而且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以上,高于城市。目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城镇的制度安排上,农村养老保障尚未真正破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城市外来分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保障两方面的问题。本课题组针对这两方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希望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指外地户籍的进城打工的人员,其构成主要为农村户籍人员。2009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097万人,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云南省,2009年1至6月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达7...
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南方管理区金星村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研究认为失地农民既没有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又成为丧失了土地的边缘群体,他们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同时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影响边缘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课题根据佛山市南海区实际情况,结合全国其他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经验,从而提出解决佛山市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排斥指涉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受到主流社会的系统性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当前,社会排斥关注的重点是强调特定的社会制度抑或政策是如何将某一群体排斥于社会照顾体系之外,其核心是社会制度的成员资格许可问题,它意味着某些特定人群无法进入社会关怀的制度体系。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城市居民住房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当前城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在缴存制度、覆盖范围、存贷关系等关键性...
在企业生产关系中,职工与企业之间相互为本,而职工更要以企业为本;领导干部和职工之间,领导干部要以职工为本;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中,要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以保障企业的和谐与稳定。
低保制度是我国城市贫困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于保障城市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对象认定、标准制定、社会参与、分类施保、行政成本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城市贫困监测体系、加强收入财产申报、规范分类施保等十一项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研究了由于东西方人类哲学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东西方在社会保障理念、制度、实践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并据此进行了文化思辩对比,提出社会保障的文化重建与反思的观点,社会保障制度应该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融合过程的发展,借鉴西方基督教文化发展经济与科技,发扬中国儒家文化发展社会与道德,依此重建社会保障的新理念,新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拟合性。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我们更加依赖原有土地制度所提供的保障。现有土地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使得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缺乏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农地流转机制的必要条件,两项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改革应适当先于土地制度改革。
随着举世罕见的老龄社会的到来和高龄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正视与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之一。为此,应加快理念转型,提升养老保障社会化;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养老保障公平性;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策实施实效性;引入市场机制,增强资金运作效率性;加强立法监督,提高政府行为规范性。以确保提高养老保障政策的实施效益。
理论和学说的发展是制度变革的准备,新历史学派和综合保险学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理论基础,该制度形成的原因是经济、政治和宗教,核心是社会保险。
失地农民的人口老龄化,征地过程中补偿方式单一及补偿标准过低,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弱化及土地养老保障丧失,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缺失,使失地农民的养老难问题异常凸现,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