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政治学 >>> 国际政治学 >>> 外交史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外交史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2.308 秒)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冷战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果断地选择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 澳大利亚作为西方阵营的一员。与新中国长期处于隔离、敌对状态。 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认知和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冷战色彩。
战后国际体系经历了从分裂走向整体的过程,中国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应一以贯之而不是分裂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中国一直是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但在一个异质性很强的国际体系中,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价值、制度和道路之间的互相承认与尊重、和谐与共生,避免国际体系分裂对抗,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概括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样本。当前国际体系经...
Oman and China are both of importance in world history 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man and China and the two countries’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and pr...
似是而非的民国意识     民国  外交人物  意识       2013/8/12
勾勒民国外交人物的群像,首在理解民国。民国的确如此短暂,短暂得让人来不及体会。存在在国人脑海中的,便是一个朦胧的时代,因此也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民国意识。
在华盛顿观察克林顿的外交     华盛顿  克林顿  外交       2013/8/6
在华盛顿观察克林顿的外交。
中国外交60年变迁     中国外交  60年       2010/3/25
新中国60年外交历程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长征”,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世界上颇为孤立,只和1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与苏联的盟友关系并不愉快。20世纪50年代中苏交恶,中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承受着新的压力。1960年中苏决裂后,中国在亚洲列敌环伺,与许多国家处于对抗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苏联、日本、南朝鲜、印度以及许多东南 亚国家),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给中国外交雪上加霜。70年代,中国开...
1957年5月10日,是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一百周年纪念日。这次全民性的民族解放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亚洲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志,在亚洲人民反殖民主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百年前的印度人民大起义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它发生在亚洲各国人民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运动普遍高涨的年代,这些运动彼此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以中国来说,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时间上...
在19世纪美国外交史上,约翰·昆西·亚当斯(1767—1848年),占有重要地位。他历任美国驻荷兰、普鲁士、俄国和英国四国公使。“门罗总统时的国务卿,门罗主义的实际起草人”。之后,还当了美国第六位总统(1825—1829年)。约翰·昆西·亚当斯在美国早期外交领域里能取得成就,成为著名外交家,其根本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家庭精心培养及个人奋力进取,(二)国家奇缺外交人才为他提供了机遇,(三)在执...
[隋唐]井真成与国子监     井真成  国子监  遣唐使墓志       2008/11/18
2004年9月21日下午,书斋里的电话铃骤响,共同通讯社驻上海记者传来惊人消息:“西安发现遣唐使墓志!墓主姓井名真成。”
在胡锦涛主席成功地访问了日本后,今天我们来回顾30年前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委,重温条约的历史意义,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我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武帝励精图治,“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的姓名位于前列,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不辱使命,谱写了全新的外交诗篇。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受命率众100余人,出使大月氏。当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够形...
x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三大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是一个充分享有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它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平等互利和尊重领土主权为基础;中国的独立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为确保未来的国家安全...
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进步与转型的一种评估。作者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外交正在形成静悄悄的革命,其演进方向与全球进步的潮流是一致的,即:更加慎重的军事力量的使用;更加看重市场和贸易的因素;更多介入国际组织和法律的制订与实施过程;更加注意外交学习和制度创新;也更加强调外交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同时,作者指出了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一些地方,如:“和谐世界”理念的落实问题;对外部批评的某些态度问...
秘鲁货船马里亚老士号因拐运华工在日本横滨被扣并引起一场国际诉讼,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亲自指挥,神奈川县长官大江卓自任审判长,终于将被拐华工全部解救出来,并通知清政府派人赴日将其接回中国;而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政府大员也相当重视此事,公文往来,讨论处理办法,积极回应,并派遣上海地方官员陈福勋赴日将被拐华工带回中国。陈福勋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赴日办理交涉的外交使节,而该事件使刚刚起步的近代中日关系第一次...
1887年,法国殖民者建立了印度支那联邦。由此开始,在“同化”与“联合”理论的 指导下,法国人制定了殖民印度支那的一整套政策,这套政策与中央集权下的“杜美体 制”、高利贷帝国主义的近代银行制度、重商主义背景下的贸易保护制度、文化上的同化意识为特点,给印度支那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如何消除之,成为印度支那国家 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