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政治学 >>> 国际政治学 >>> 国际关系史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国际关系史相关记录169条 . 查询时间(5.924 秒)
1946年7月19日发生于日本东京的涩谷事件,引起中国各界人士高度关注。中国驻日代表团奉国民政府外交部训令,就此事件与驻日盟军总部展开将近一年的交涉,但交涉结果与事件发生之初国内舆论和外交部的期望大相径庭。涩谷事件及其结果体现了没有强大国家为后盾的外交的软弱与无奈,也预示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将成为东亚地区战后国际关系复杂化、日本侵略战争遗留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的主要原因。
中原大战期间,晋系为汲取经济资源,筹谋接收津海关。国民政府的反制措施刺激在华列强政策转向,阎锡山顾忌国际观感,与南京妥协未果,愤而命令辛博森强行接收津海关,海关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日本积极劝说英国介入南北妥协,阎锡山鉴于胜利在望,断然拒绝调停。此后南北战局反转,梅乐和在保障奉张权益之后,重新控制津海关。由此可知晋系作为华北地方军政集团,冀图另立中央,但它掌控的资源难以支撑其势力的迅速膨胀,更须顾忌...
棉纱业是近代中国轻工业领域的核心部门,受到国人和社会的关注,而在华日商的实力也极为强大,并为母国的联系异常紧密,南京国民政府的棉纱税改革因此受到诸多影响。
刘宋建构的“东服”秩序,将百济等纳入其中,塑造了东亚的地缘政治结构。刘宋承认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霸权,但选择由百济承担“方位”之任。百济借刘宋权威清除亲倭势力,配合刘宋的“东服”秩序,此后其国势盛衰与刘宋相伴。元嘉二十七年(450)宋、魏战争后,高句丽南击新罗、百济,二国被迫结好倭国,倭国地位上升,但倭国转而进犯新罗、威逼百济。“东服”秩序的瓦解始于宋失青州后,百济被迫“奉藩”北魏。
1968年1月,美国普韦布洛号情报船被朝鲜海军俘获而引发危机,以约翰逊总统为首的华盛顿决策层深受冷战对抗思维的影响,判断该危机的爆发与越南战事密切相关。这导致约翰逊政府放弃军事报复选项,采用和平外交手段来化解危机。与此同时,朝鲜充分备战、美国船员未被遣返、朝鲜与中苏已缔结互助条约等一些具体因素亦制约美国实施军事报复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美朝谈判中,由于阵营利益和国家利益始终被约翰逊政府置于被扣船...
人质危机发生后,伊朗从美国的昔日盟友变成了一个“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和外交产生非同寻常的威胁”的国家。这一认识成为人质危机期间美国制裁伊朗的首要法律依据。在冷战背景下,为向伊朗施压使其释放人质,冻结资产和贸易禁运成为美国对伊朗单边制裁的主要手段。为加强对伊朗制裁的效果,美国要求其欧洲盟友遵守冻结伊朗资产的法令,按照未获通过的联合国法案制裁伊朗。
近代以来,日本官方与民间团体对中国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查活动,日本商业会议所就是披着“合法”经济团体外衣“秘密”收集中国经济情报的重要组织。从日本政府解密的档案资料及商业会议所出版的日文刊物可以看出,各类经济调查是在华日本商业会议所日常最重要的活动。它们收集这些资料并据此提出诸多建议,为日本工商业者及企业提供经济情报,助力其拓展经贸。尤其是一些标注为“秘”或“机密”的调查资料,被秘密上报给日本政府与...
荷兰崛起于对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68—1648)。在这场战争中,荷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对西班牙、葡萄牙的直接战斗和商业竞争。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进入亚洲后,其对东亚的基本认识仍然基于欧洲经验,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对手。因此,荷兰人意图占领澳门、澎湖,在商业上击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获得与中国贸易的垄断权。遇到挫折后,荷兰人选择了台湾大员作为贸易基地,这是退而求其次的无...
中法越南交涉时期,随着边疆形势日益危迫,“瓯脱”古法逐渐受到中国朝野重视。自1882年起,曾纪泽屡向法方阐发“隔阂”理论,法国则顺水推舟,提出有名无实的"瓯脱"方案。法国方案虽遭中方驳斥,但因越南局势变化,旋为醇亲王等人所注重。李福协定签订前后,国内请设“瓯脱”之声渐起。至《中法新约》议订时期,清廷亦开始积极谋划“瓯脱”。中法勘界前夕,清朝关于“瓯脱”的呼声更是空前高涨,然终因法方强烈反对而停息。
1949—1951年间,美国策划达赖喇嘛出走,破坏西藏和平解放。起初,美国反对达赖喇嘛离藏,支持噶厦抵抗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美国后来认识到不可能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进军,因而要求达赖喇嘛流亡锡兰或泰国,不得已时到美国“避难”。《十七条协议》公布后,美国反对达赖喇嘛返回拉萨,要求达赖喇嘛在靠近西藏的地区流亡或“访问”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达赖喇嘛最终返回西藏并通电拥护《十七...
本会名称为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英文名称CHINA THE SOCIET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ISTORY。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经过几个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正在迎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和展望7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由于冷战的终结和中国等一批非西方国家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力量的对比,对美国和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种种假设和前提提出了挑战,为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
克里米亚战争是英国主导的同盟与俄国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进行的一场战争,使"东方问题"这一困扰欧洲体系的难题"内部化",打破了维也纳体系的"和平"状态。"东方问题"最终成为"百年和平"的转折点。克里米亚战争意味着英俄两个侧翼大国默契合作的终结,维也纳体系从"梅特涅时代"转向"俾斯麦时代"。侧翼大国之间的战争压碎了东欧地缘政治的均衡结构,进而引发了"意大利问题"和"德国问题"的连锁反应。维持欧洲百年和平...
当时间的脚步驻足 2019 年时,国际关系学科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后冷战时代愈加复杂纷扰的国际场景,关于国际关系学前景的论争似乎显得更加迫切。本期笔谈的五篇文章旨在探究一种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历史主义的世界观、区域规范演进的基本框架以及规范演进的历史叙事,如何塑造了国际区域治理规范研究的“历史路径”;族群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