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先秦哲学 秦汉哲学 魏晋南北朝哲学 隋唐五代哲学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冯友兰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哲学史相关记录4057条 . 查询时间(6.351 秒)
皇极是唐君毅建构儒学外在向度的核心观念。唐君毅以皇极指称事功之学、客观精神,认为皇极是全幅人文之大化成于自然之天地万物,而不以偏蔽全。这种解释,一方面继承并拓展了陆九渊以中理论皇极的思路,另一方面汲取并改造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以仁心仁性为基础,把个体活动、社会团体和国家贯通起来,强调国家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根基。唐君毅以心性本体直接向外的活动开辟出客观精神的思路,拓宽了现代新儒学的外王学的理论维度,形...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名言的运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庄子首先关注于名言、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呈现的消极作用。“名”和“知”可能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使如何建立合理的交往关系成为需要正视的问题。以“内直外曲”为总的原则,庄子又具体区分了交往过程涉及的三个方面,即:“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并将注重之点更多地指向个体自身的提升。以自我为交往的出发点,涉及对自我本身的理解和涵养。在关于“心斋”的...
过去的《齐物论》研究,过多地把重点停留在“物论”这个中间层面,而没有下贯、落实到万物的层面,给人感觉庄子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沉迷于言辩、陷身于吊诡的名辩之徒,或者受《逍遥游》等篇的影响,似乎庄子更强调的是无待于、无累于万物,把万物看做是消极的负面的对象。实际上,关于“物论”的辨析只是前提、过程、媒介,《齐物论》真正的落脚点在于万物,在于回到万物本身,在于实现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一认识只有放在道物关...
与当下众多版本的《庄子》相比,杨国荣先生《庄子内篇释义》(中华书局2021年版,以下简称《释义》)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庄子》解读版本,其特点是以哲学的方式让《庄子》说哲学。《庄子》采用了寓言、重言与卮言的言说方式,既内涵“诗意地说”,也包括“叙事地说”,但在这个“世界图像”(即世界通过世界观而呈现自身)的现时代,这两种言说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于人们业已理性化的心智与精神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让《庄...
道德绑架现象频繁出现。现有的报道与研究大多对施事方持批评态度,这既不合乎事实也不符合直觉,更回避了道德绑架现象的实质。种种道德绑架得以进行,均需要预设以下核心论证:从道德上的好推出道德上应该做;从道德上应该做推出不做就应该被谴责;从应该被谴责推出对谴责加以表达的恰当性。替受事方辩解的阐述大多反对核心论证中的第二个命题,希望以此阻断核心论证,中止道德绑架。常见的阻断方式有三种:区分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
吉林大学孙正聿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哲学史(1949~2009)》(项目批准号为:11AZD054),最终成果为专著《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史》。
温州大学程水龙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子〈近思录〉东亚版本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BZX04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曹洁、罗锤炼、胡艳红、李旭镇。
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博爱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AZX01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山东社会科学院李峻岭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荀子到董仲舒——儒学一尊的历史嬗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CZX036),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陈锦春、张海峰。
上海大学朱承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礼记〉与儒家政治哲学范式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CZX03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山西大学王玉彬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子学视域下的庄子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CZX02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以“物”为“事”,阳明“心外无物”在于揭示“行为物”不能离开行为主体存在,强调行为主体在实践中的自足性与主宰性。“山中观花”章涉及的问题与讨论不仅表明阳明“心外无物”需要面对自在物的问题,更说明当“物”为自在物时,该命题需要“新”的阐释。“草木瓦石俱有良知”和“万物一体”的观点,证明在阳明哲学中,良知是自在物的存有本体。相应于“感应之几”的由“用”证“体”,“山中观花”章中阳明是通过“看花”论证花...
张载是个真正的哲学家,他勇于“造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横渠四句”流传千古。
该书对祭孔历史进行了追溯,对元明清三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孔庙祭孔,进行了详细比较和论述,对释奠礼、释菜礼、释褐礼以及现在很少闻见的孔庙告祭、献功等进行了历史追溯和比较研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孔庙界以及坛庙文化研究中的学术空白。
理解“中庸”是理解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的重要一环。在谈及“中庸”时,人们常常将其与“进取”对立起来。“中庸”与“进取”能否共存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理论上关乎传统哲学的准确解读,实践上关乎现代价值的合理建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