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药物化学”相关记录704条 . 查询时间(2.062 秒)
氘代分子的引入在医药领域备受关注,因氘取代氢可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增强代谢稳定性,从而提升疗效并降低毒性。此外,氘代化合物在反应机制研究、结构鉴定、药物代谢分析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改进中应用广泛。2024年来,采用稳定、成本低廉且易于获取的氘试剂的合成策略愈发受到关注,因其能实现高氘含量和精准位置控制的氘引入。然而,目前缺乏稳定、成本可控、易合成的多样氘代烷基试剂限制了高氘含量和区域选择性氘...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新机制(图)
3D通道 断层扫描 缓释片
2025/1/1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稳、副研究员伍丽,联合临港实验室研究员殷宪振,应用同步辐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SR-μCT)技术,对茶碱微丸缓释片进行3D成像,探究了缓释片整体结构及单微丸在释药过程中的内部结构变化,并结合微丸缓释片整体和单微丸的释放动力学特征,提出了“3D通道迷宫”的药物缓控释放新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控制释放杂志》。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系统总结浮游植物化学多样性与药物开发潜力(图)
系统 植物 药物
2024/12/21
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合生物之一,不仅在生物碳泵中发挥关键作用,还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提供基础能量来源。浮游植物(尤其是有害藻类,HABs)的频发,对水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但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复杂性也为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024年12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生成式AI的蛋白-配体复合物结构预测方法SurfDock。该方法通过利用蛋白质表面信息构建几何扩散神经网络,高精度自动生成配体结合构象,并已成功应用于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相关研究论文"SurfDock is a surface-informed diffusion generative model for reliable an...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宁波材料所在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快速凝胶化粉末研究方面取得进(图)
消化系统 药物 临床
2024/12/3
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消化系统常见急危重症之一,成年人每年发病率为0.1%-0.18%。上消化道出血的伤口不易观察、容易弥漫性出血等问题,导致传统的热疗、物理和药物止血方法难以生效,并且存在穿孔风险、技术要求高等问题。止血粉易于使用、无创伤且可到达解剖困难区域,但传统的止血粉材料难以适用于上消化道(胃部)酸性和蠕动的环境。此外,止血材料还需要具有按需去除的性能,以防止创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过度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蛋白药物口服递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蛋白 药物 系统
2024/12/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30106)等资助下,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华子春教授、曹志婷副研究员研究团队在蛋白药物口服递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炎症靶向的蒙脱石佐剂增强抗TNF-α纳米抗体口服递送及炎症性肠病疗效(Inflammation-oriented montmorillonite adjuvant enhanced oral delivery of anti-TNF...
中国科大建立烷基胺动态排序新范式(图)
合成 电子 药物
2024/12/4
2024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汉民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新型的烷基胺动态排序策略,开拓性地将其长期深耕的氮杂三元环钯络合物——Huang-Complex作为胺的识别工具,实现了对具有相似结构和性质的胺同系物的精准识别与有序组装,以优秀的化学、区域和对映选择性构建了一系列非对称手性1,3-二胺。相关研究结果以“Dynamic amine sorting enables multiselec...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等在CO、CO2催化羰基化利用制备高值非对称脲研究中获进展(图)
催化 反应 药物
2024/11/23
非对称脲类化合物可与蛋白形成多个稳定的氢键。含脲官能团的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在药物发展方面和药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工业上脲类化合物合成主要采用光气法。连接在同一羰基位点的含氮片段不同,需要利用光气法分步将胺组装到羰基上。通过涉及CO与氯气反应生成剧毒光气,利用一种胺与光气发生反应,生成所需的异氰酸酯中间体/酰氯,而异氰酸酯/酰氯与另一种胺后续反应生成非对称脲衍生物,且...
研究表明虫草素能阻断癌细胞生长信号(图)
蛹虫草 癌细胞 抗癌药物
2024/12/20
英国诺丁汉大学药学院的科学家在研究一种由毛虫真菌产生的化学物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这一成果已发表在《FEBS快报》上。研究表明,这种化学物质能够与基因相互作用,从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信号,为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希望。
北大团队科研突破!胆汁淤积瘙痒迎新疗法(图)
胆固醇 胆酸 药物分子
2024/12/20
胆酸在人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和胆固醇的代谢调节。作为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的终产物,胆酸通过肠肝循环不断再利用,维持着机体的代谢平衡。然而,当肝胆疾病导致胆汁流动受阻,发生胆汁淤积时,胆酸无法正常代谢,导致其在体内积累。高达80%的胆汁淤积患者伴有严重的、全身性瘙痒症状,胆汁淤积瘙痒严重影响病人的睡眠质量,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会令患者产生抑郁和自杀倾向。然而,胆...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基于酮官能团接力实现芳烃多位点修饰(图)
药物 反应 合成
2024/11/1
2024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戴辉雄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蓝乐夫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上发表了题为Multi-site modifications of arenes using ketones as removable handles enabled by Pd and norbornene cooperative cat...
天津工业生物所等在阐明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EfpA蛋白功能与耐药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蛋白 药物 分子机理
2024/11/1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每年新增结核病例约1000万,约120万人死于该病。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Mtb的出现和传播给结核病的防控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在神经酸改善中风及中风后抑郁行为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图)
神经 行为 药物
2024/11/8
神经酸(Nervonic acid,C24:1Δ15)是在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发现的一种重要的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潜力,引起了研究人员和市场的广泛关注。2024年10月17日,青岛能源所一碳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李福利、范勇研究团队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杨洪军、李贤煜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Nervonic acid alleviates stroke and its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揭示病毒重塑宿主泛素连接酶促进病毒感染致病新机制(图)
病毒 酶 药物
2024/10/10
裂谷热病毒是蚊媒传播的致病性人畜共患病毒,对牛、羊等多种家畜可造成致死性的感染。裂谷热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脑炎和出血热等临床症状,且重症感染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人用疫苗以及具有大流行的潜在风险,裂谷热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持续列为亟待开展研究的病原体。然而,裂谷热病毒感染致病的关键机制尚不清楚,阻碍了针对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
研究发现一种新型双效抑制剂可抗实体瘤活性(图)
抑制剂 甲基转移酶 药物化学
2024/9/30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孔祥谦团队与山东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侯旭奔团队合作,开发出抗实体肿瘤的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双效抑制剂。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