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考古学”相关记录9258条 . 查询时间(2.765 秒)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是一处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遗址群,遗址面积五十余平方公里。1981年调查发现,1983年开始正式发掘,至1986年,牛河梁遗址最广为人知的坛、庙、冢三类遗迹都已发现。“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因其特殊的遗迹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牛河梁遗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热潮并持续至今。牛河...
近百年来,东夷文化研究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并沿着多样路径逐渐深入,不断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本文试从东夷文化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入手,对近百年来东夷文化研究历程进行简单梳理。
由于历史传统与地理位置的不同,商周时期各地原有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路径不尽相同。在海岱地区,西周晚期与春秋时期是东夷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重要阶段,以考古学视角看,这一地区东夷文化的发展,在该时期的铜器墓上得到较为明显的体现。通过研究铜器墓的历时性发展变化,可以揭示该时期东夷文化演进与夷夏融合的过程,为探讨东夷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
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遗址具有唯一性,它是一个时代的中心,是一个时代中最先进理念、最先进生产力、最优秀文化的物质文化建筑综合体。从20世纪初的殷墟遗址考古发掘开始至今,中国考古人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十余处的都城遗址考古,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这些都城遗址在都城考古人的努力下,逐渐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向我们展示着五千多年文明史长河中,都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瑰丽画卷。
2024年年9月10日,2024年度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立项结果公布,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获批3项,均为重点项目,分别是马晓玲博士“鸣韶稿本《鹤谿文稿》校笺”、李敦庆博士“朱乾《乐府正义》点校”和王金龙博士“《韵府群玉》校笺”,彰显了南阳师范学院文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发展方面的积累和实力。
2024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赵亮高级工程师与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徐群研究员合作,在《大气科学》上发表了题为“近136年(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划分及其演变分析”的文章,该成果利用1885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夏季日气温、降水资料,划定出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图1),并用统一气温标准结合伏旱期长度,综合确定了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晚更新世末西藏南部石器人群活动(图)
石器 分析 考古
2024/8/9
2024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研究团队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了对西藏南部苏热遗址的研究。以“Terminal Pleistocene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Qomolangma Region:New Evidence from the Su-re Site”为题的研究论文在Land期刊上发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88101、42325103、42130502、42001086、42301171)等资助下,由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共同领衔,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围绕白石崖溶洞遗址发掘出土的丰富的动物骨骼遗存开展了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以“白石崖溶洞中、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状况(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Den...
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上半叶,回鹘曾一度称霸漠北。然而,至9世纪30年代末,回鹘汗国连年疾疫,且大雪成灾。同时,王室内部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这使回鹘国力日益衰弱。至开成五年(840),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灭,其部众被迫迁移。其中向西迁移的有三支,一支迁至今葱岭以西,与原隶属于回鹘的葛逻禄部落合并,之后建立喀喇汗王朝;一支投奔至吐蕃统治下的河西走廊,与当地的回鹘部落合并,建立甘州回鹘政权;另一支行至天山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兰大张东菊团队在白石崖溶洞遗址考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张东菊 遗址考古 旧石器
2024/11/16
2024年7月3日,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关于白石崖溶洞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白石崖溶洞中、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Denisovan subsistence at Baishiya Karst Cave)。此项研究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共同领衔,带...
2024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在JCR一区Journal of Climat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南大洋上层水体热含量年代际变率显著的纬向不对称性,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是该不对称变率的主要驱动力。该项研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和气候模型模拟,深入探讨了南大洋在几十年尺度上的热量变化特征及...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海拔高、辐射强、动植物资源匮乏,恶劣的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诸多障碍。人类何时进入青藏高原,如何在高海拔区域适应是了解人类应对极端环境的重要课题。细石叶技术是青藏高原发现的分布最广泛的史前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人类何时呈规模地进入高原,并进一步实现在高原的连续演化直至定居的过程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埋藏环境,在高原发现的有明确地层堆积的遗址并不多,而且多位于青藏高...
2024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李强研究团队联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阮齐军、刘建辉团队和南京师范大学邵庆丰团队在《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发表了有关云南鹤庆蝙蝠洞遗址小哺乳动物群研究的文章“Late Middle Pleistocene micromammals of the Bianfudong paleolithic 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