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电离层物理学”相关记录48条 . 查询时间(3.097 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硝酸盐光解促进了生物质燃烧棕碳示踪剂的光化学老化(图)】
光化学 电离 颗粒
2025/2/22
棕碳气溶胶通过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影响气候,生物质燃烧是棕碳气溶胶的重要来源。硝酸盐在气溶胶颗粒中占比逐年增加,然而硝酸盐对棕碳发色团的大气转化过程的影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电离层 等离子体 空间
2025/1/14
极区电离层是日地能量耦合过程中关键区域之一,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会在极区电离层引起众多不均匀体结构。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就是其中一种,其由密度高出背景两倍以上的等离子体团组成。通常认为,脉冲式日侧磁重联的发生使得开闭合磁力线边界向赤道方向光致电离区域拓展,随后携带局地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沿逆阳方向的电离层对流向极盖区运动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等离子体云块形成之后,在电离层对流的进一步作用下继续沿逆阳方...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揭示等离子体向下扩散为电离层夜间增强的主导机制(图)
空间 等离子体 电离层
2025/1/14
光致电离是电离层等离子体的主要来源。然而,观测显示在冬季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日落后电离层电子密度仍会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夜间增强。尽管来自等离子体层的等离子体向下扩散被认为是夜间增强的潜在驱动机制,但由于扩散通量难以直接测量,加之现有数值模拟依赖雷达观测数据,研究往往局限于特定区域,目前对此机制仍缺乏直接且全球性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揭示高红移莱曼连续辐射星系的特性(图)
天文台 辐射 星系 电离
2024/12/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研究团队揭示了高红移星系中莱曼连续谱(LyC)的特性,对理解星系主导宇宙再电离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近日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和《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等科研人员合作揭示金星弓激波的变化特征(图)
金星 电离 等离子体
2024/11/29
金星等离子体环境为研究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提供了更好的天然实验室,比如无碰撞弓激波的形成与变化,因为与地球磁层相比,金星电离层作为太阳风遇到的障碍物,其尺度变化较小。

上海光机所发现隧穿电离与多光子共振协同作用新机制(图)
电离 光子 激光物理
2024/10/11
2024年10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等单位合作,发现强场中多光子共振与隧穿电离协同作用诱导的离子高效光激发新机制。相关成果以“Multiphoton Resonance Meets Tunneling Ionization: High-Efficient Photoexcitation in Strong-Field-Dre...

电离层四波经度结构自从发现以来,有大量研究对其进行规律总结和成因解释,目前主流的解释是白天潮汐波DE3和E层发电机相互作用调制“喷泉效应”来解释,但对于午夜时刻点电离层四波结构研究较少。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研制的高灵敏度电离层光度计为子夜时刻电离层探测提供了很好的观测手段和探测数据。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使用BDS-3B1C/B2a新信号估计模糊度固定的实时卫星钟差(图)
信号 卫星 电离层
2025/2/21
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3)于2020年7月31日建成,由27颗不同星座的卫星组成。与BDS-1和BDS-2不同,BDS-3可以在更多的频带上传输信号,并且现在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基本导航、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和精密单点定位服务(PPP)等。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等揭示火星附近流相互作用区演变特性(图)
空间 大气层 电离层
2024/8/2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通过航天器观测在内日球层流相互作用区(SIRs)的形成和初始动态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而对1天文单位(AU)以上流相互作用区的演化知之甚少。作为空间天气的驱动因素,火星轨道附近的流相互作用区的动态发展是研究热点。因此,探讨火星流相互作用区原位观测的特征,对于了解火星大气层和电离层的演变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低轨增强广域PPP-RTK定位收敛时间大幅缩短(图)
电离层 卫星 大气
2025/2/21
基于传统GNSS的非差非组合PPP-RTK定位,需要网络端向用户端播发GNSS卫星钟差以及载波相位硬件延迟来最终固定整周模糊度,并获得精确定位;而选择性地播发电离层改正,则可帮助用户加快收敛时间,进行快速精确定位。对于地面站稀疏分布于广阔区域的地面站网,电离层延迟的精准内插存在挑战,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常放弃向用户播发电离层改正,造成用户达成精确定位的收敛时间显著增长。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发现部分电离太阳低层大气存在等离子团不稳定性磁重联(图)
天文台 电离太阳 大气 等离子
2024/6/2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及合作者,运用多波段高分辨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等离子体团不稳定性磁重联存在于太阳低层大气部分电离环境下提供了清晰而全面的证据。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Plasmoid–mediated Magnetic Reconnection during a Small–scale Flare in the Partially...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云南天文台发现部分电离太阳低层大气中存在等离子团不稳定性磁重联(图)
电离 太阳 大气 等离子
2024/5/26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程冠冲、倪蕾研究员及合作者,运用多波段高分辨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等离子体团不稳定性磁重联存在于太阳低层大气部分电离环境下提供了清晰和全面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Evidence for Plasmoid–mediated Magnetic Reconnection during a Small–scale Flare in th...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研究证明超新星1987A中心存在中子星
恒星 电离 x射线辐射
2024/9/6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参与的国际天文学研究发现首个确凿证据,证明超新星1987A的中心存在中子星。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超新星是质量超过太阳质量8-10倍的恒星坍缩,塌缩核心可能会产生更小的中子星,是已知宇宙中最致密的物质或黑洞。超新星1987A伴随着中微子的爆发,表明在爆炸中形成了致密物体(中子星或黑洞)。目前还没有对这个致密天体进行直接观测。
中国科学院圆环阵观测数据助力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预报精度提升
观测数据 行星 电离
2024/2/27
日冕物质抛射(CME)及其伴随激波常常会对地球空间环境带来剧烈的扰动,产生一系列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高能粒子暴等,危及空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安全,给社会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准确预测CME/激波的到达时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可...
2024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胡春秀副研究员和石先哲副研究员等在单细胞代谢组分析新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了同轴纳升电喷雾电离-大气压化学电离复合电离源(concentric nanoESI-APCI hybrid source),提高了细胞中低丰度、低电离效率和弱极性代谢物的检测能力,实现了单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