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进化论”相关记录206条 . 查询时间(2.864 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揭示无尾两栖动物SPF信息素的进化、功能和调控机制(图)
动物 信息 进化 蛋白
2024/12/26
信息素在不同动物类群和物种之间的化学通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同物种间信息素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凸显了其在繁殖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两栖类中,蛋白类信息素在求偶和繁殖行为中尤为重要,有助于调节潜在配偶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影响繁殖成功率。其中,蝾螈类诱雌肽前体因子类似物(sodefrin precursor-like factor, SPF)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功能而广受关注。在化学通讯为主的有尾目中,SPF信...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萧玉涛团队揭示玉米螟基因组结构变异介导适应性进化的机制(图)
基因 萧玉涛 结构 进化
2024/12/18
2024年11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萧玉涛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andscape of structural variants reveals insights for local adaptations in the Asian corn bor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首个亚...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全球玉米稳产增产的重大威胁。玉米会产生丁布类化合物(benzoxazinoids,BXs)作为抵御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然而,人们此前并不清楚草地贪夜蛾消化系统中的某些内生菌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代谢 Bxs,进而在其取食玉米叶片时增强其适应性。研究人员以 Bxs 作为唯一碳氮源,成功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团队在动物生态和进化发育等领域取得部分进展(图)
周旭明 动物生态 进化发育 病毒
2024/11/28
(1)探究蝙蝠独特适应性特征分子基础及演化历史: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研究员团队利用新测序和组装了17个蝙蝠和2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探究蝙蝠独特适应性特征分子基础及演化历史。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研究发现蝙蝠新获得的某些DNA区域表现出增强子信号,能够促进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而能量的高消耗正是飞行所必需的。同时,该研究还确定了蝙蝠总科和兔唇蝠总科的分类地位,并证明阳蝙蝠亚目长期存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在II型聚酮合酶研究方向取得进展(图)
聚酮合酶 进化 催化
2024/11/9
2024年11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课题组在Nature Synthesi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alysis of siderochelin biosynthesis reveals that a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catalyses diketide formation”的研究成果(https://www.nature.com/artic...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滨螺基因组组装及其适应性进化和核型演化研究中获新进展(图)
基因 进化 演化
2024/10/11
2024年9月29日,海洋所刘进贤课题组发布了西北太平洋岩相潮间带两种常见滨螺科生物——短滨螺和中华滨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并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究了滨螺科生物适应多变岩相潮间带环境的分子机制,推演了由两侧对称动物祖先到滨螺的核型演变历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GigaScience。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揭示杜鹃花属植物适应性进化和花色多样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图)
植物 进化 分子机制 基因
2024/10/16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史中,一些类群的衰落或灭绝总是伴随着一些新类群的起源和物种多样化。为什么有些类群能形成大量的物种、适应多样的生境并在全球广泛分布?其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杜鹃花属(Rhododendron)为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体系。该属包含逾千个物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和马来群岛,展现出对不同生境和海拔(0-5800 m)的高度适应性,且具有高度的花色多样性,是研究植物适应性进...
2024年9月13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陈小舒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合作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题为“Most pleiotropic effects of gene knockouts are evolutionarily transient in yeasts”的研究论文,对转录因子的敲除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揭示多效性的进化特征。
武汉植物园利用孢粉学和宏观性状的证据揭示凤仙花属的进化历史和传粉适应性(图)
进化 历史 植物
2024/10/17
凤仙花属(Impatiens)隶属于杜鹃花目(Ericales)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其物种数目超过1000种,是被子植物中物种最为丰富的属之一。该属在宏观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多样性,如株高、花色、叶形,尤其是花部结构形态等。由于本属植物肉质多汁,在干燥的蜡叶标本上很难保持原形,导致花部结构形态丢失,故凤仙花属植物是公认的分类学上的困难类群。除了包含花部结构在内的宏观特征外,花粉形...
北京林业大学保护学院科研团队在广义刺柏属物种多样性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演化 生态 进化
2024/10/20
2024年9月5日,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张志翔教授团队从生态和进化两个方面综合阐述了刺柏属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广泛分布的成因。相关科研论文“Key innovations and niche variation promoted rapi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widespread Juniperus (Cupressaceae)”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Communic...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维管植物最早的异源多倍化事件(图)
植物 基因 进化
2024/9/19
杂交是植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物种多样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在研究中,常利用不同基因树之间系统发生关系的冲突推测杂交事件。杂交、基因渐渗、基因复制和丢失、不完全谱系分选以及进化率变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系统发生关系冲突,随着时间的积累,基因突变和重组等事件也会稀释和改变杂交后代中来自亲本的遗传印记,因此阐明古老杂交事件极具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揭示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调控机制(图)
植物 营养 生态系统 进化
2024/9/5
2024年来,集约化农业和畜牧业的扩展导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不同营养级生物通过多样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即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因此,明确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对预测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后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驱动机制的研究却相对缺乏...
浙江大学方盛国团队在PNAS发文揭示大熊猫隔离种群的进化历史并提出物种保护新策略(图)
方盛国 进化 历史 遗传
2024/10/19
全新世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严重丧失和破碎化,形成了大量隔离小种群,致使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揭示物种破碎隔离种群的历史,阐明野生和圈养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化潜力以及环境适应的遗传基础,提出物种的科学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为中南半岛的侧移历史提供了生物学证据(图)
历史 气候环境 生物进化
2024/9/19
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是新生代以来在亚洲发生的最重要的板块事件,促进了青藏高原隆升和中南半岛侧移。这些地质事件大大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以及生物进化。相较于青藏高原隆升,中南半岛沿哀牢山-红河断层的侧移受到的关注则较少,且极具争议。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基于黄杞RAD-seq数据重建海南岛与大陆生物古地理格局(图)
数据 古地理 进化过程
2024/8/16
岛屿作为探索生物进化过程、动态变化与地理分布格局的“天然实验室”,自华莱士和达尔文时代就备受瞩目;尤其是大陆架岛屿与邻近大陆之间的物种联系,对于深入理解两者的生物进化过程至关重要。海南岛是中国南海北部最大的大陆架岛屿,西隔北部湾与越南东岸相望,其北则通过琼州海峡与中国大陆的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这样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海南岛在探索生物古地理格局方面非凡的科研价值,使其成为探索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