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有机光化学”相关记录31条 . 查询时间(1.316 秒)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钟羽武课题组在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钟羽武 有机 磷光材料 合成
2024/6/4
有机室温磷光(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材料由于价格低廉、合成简便、生物相容性好、柔性以及官能团易修饰等优点,在生物成像、光学记录、信息存储、防伪系统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均有广阔应用前景,成为目前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由于有机材料弱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获得兼具长磷光寿命和高磷光量子产率的高效有机RTP材料仍然是一个挑战。
中国科学院非卤溶剂加工高效有机太阳电池受体光伏材料研究获进展(图)
非卤溶剂 有机太阳电池 光伏材料
2023/12/25
有机太阳电池具有低成本以及可大面积印刷加工的优势,在未来商业化应用颇有潜力。目前,高性能有机太阳电池通常采用低沸点卤代试剂(如氯仿)来制备。这是由于此类光伏材料可在氯仿溶剂成膜过程中形成合适的相分离,同时,制备的光伏器件可以实现电荷的高效分离与传输。而氯仿等卤代溶剂毒性强,有机太阳电池的大面积工业化生产中需要使用高沸点绿色溶剂加工来避免卤代溶剂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效有机光伏材料在非卤溶剂中溶解度较差...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在高效室内光有机光伏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有机光伏电池 有机半导体材料
2023/5/31
有机光伏电池具有质量轻、柔性、吸收光谱可调等优势,在室内光应用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近几年,有机光伏电池在室内光下的光伏性能不断提高,但有机半导体材料较大的能量无序度将导致更宽的态密度分布,严重限制了器件在弱光环境下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聚光技术,增大入射光通量可以有效抑制能量无序度对有机光伏电池室内光性能的影响,但有机光伏电池在聚光环境中的光伏性能和器件稳定...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中心有机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研究取得进展(图)
纳米 有机太阳能 电池
2023/3/17
2023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惠琼课题组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Lifetime over 10000 hours for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Ir/IrOx electron-transporting layer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等在可见光化学产生甲酰自由基合成脂肪醛研究中获进展(图)
上海有机所 光化学 甲酰自由基合成 脂肪醛
2022/11/17
脂肪醛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是重要的有机合成砌块,通过自由基氢甲酰化反应引入醛基是颇具吸引力的合成策略。然而,目前可用于有机合成的甲酰自由基生成方法仍然未知。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以昀课题组与郑州大学蓝宇课题组合作,发展了可见光催化温和条件下生成甲酰自由基的新方法,即甲酰自由基前体α-氯-N-甲氧基酞酰亚胺化学性质稳定且易得。该方法可在常温常压下对缺电子烯...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中心等在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纳米 小分子 有机太阳能电池
2022/11/17
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ASM-OSCs)具有材料分子结构明确、提纯方式简单等优势,避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批次性差异大的缺点,是有机太阳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小分子共轭骨架短、结晶速度快的特点,使得活性层形貌难以调控,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依然落后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目前,由于形貌控制的手段有限,开发新型高效的小分子给体和受体仍然是提高ASM-OSCs效率的最重要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Sasho, 邓惠帆等-SA:二氧化硫在城市建筑表面的光化学反应可成为区域大气中有机硫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图)
Sasho 邓惠帆 二氧化硫 城市建筑 光化学反应 有机硫化合物
2023/8/3
有机硫(OS)化合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组分,它可以吸收太阳光并且影响颗粒物的吸湿性,影响气溶胶的成云特性,进而对气候产生潜在影响,OS的相关研究也因此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模型研究对SOA总量的估算显著低于大气实际观测值,OS对SOA贡献仍然未准确量化,解析OS的潜在生成机制对于准确评估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其生成及老化机制的认识还存在很多不足。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研究员团队采用高分辨率气溶胶质谱仪(SP-LToF-AMS)于西安开展在线观测,分析NR-PM2.5化学组成和来源,并重点讨论了西安夏季SOA的生成机制。
供体−受体分子间量子相干能量转移的直接观察(图)
分子光谱学 量子相干 光化学
2022/11/16
分子间的能量转移过程是生命活动与光电转换中的基本过程,是分子光谱学与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如何理解光合作用中的高效能量转移机制,以及其中是否存在高效的波状量子相干传能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理论分析就指出,当供体−受体分子间距离非常小时,分子间的偶极耦合强度就可以大于各自耗散,使得激发能量可以离域在整个供受体分子系统上,这样一来,能量就能以波状量子相干传...
朱晓张课题组在高效多功能半透明有机光伏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半透明有机光伏 ST-OPVs 光电转换
2022/3/15
环境中抗生素药物的存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引起了公众和监管机构的日益关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在环境中广泛存在。2021年4月20日,陆隽鹤团队首次发现FQ分子具备光化学活性,在地表水中会形成一个光化学反应中心,产生一系列活性物质,如激发三重态(3FQ*)、单线态氧(1O2)、羟基自由基(•OH)等,从而促进共存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光导鼓及其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团队”荣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图)
有机光导鼓 技术开发 产业化应用 2020年度 中国科学院 科技促进发展奖
2021/2/3
2021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2021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表彰了获得2020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的获奖团队,化学所“有机光导鼓及其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团队荣获2020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该研究团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国内率先开展有机信息记录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中科院原高技术局项目、“八五”及“九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取得多项核心专利授权,首次在该领域突破了国际技术封...
共价有机骨架(COFs)是一类新型的晶态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高的表面积及功能可调等特点,其独特性能为光催化CO2还原提供了理想平台。将金属卟啉分子包裹在COFs孔道中制备复合材料,可以结合两者在光催化CO2还原中的优势,但在反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分子催化组分浸出,导致循环稳定性较差。
有机光伏具有质轻、柔性、可溶液法大面积加工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新型分子受体材料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有机光伏器件能量转换效率的巨大突破,更为光伏技术的众多应用场景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朱晓张课题组在n-型分子光伏材料与器件研究方面展开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Nat.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