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力学”相关记录287条 . 查询时间(4.792 秒)

随着气候变暖,高温热浪日益频繁,对城市居民健康和城市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当高温热浪发生时,城市和农村的气温都会上升,但二者升温幅度通常存在差异。当城市升温幅度高于农村时,城市热岛效应与热浪的叠加作用将显著加剧热暴露风险,因此深入理解城市热岛效应与热浪的相互作用对于制定高温应对与减灾策略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学界对城市热岛效应在热浪期间是增强还是减弱尚存在争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刚石高温日盲紫外探测器取得新进展(图)
高温 探测器 辐射
2025/4/20
由于大气臭氧层对波长小于280 nm的太阳紫外光具有强烈吸收作用,使得地表在该波段的背景辐射信号几乎为零,因而该波段被称为“日盲”区。在此波段工作的紫外光电探测器具有低背景噪声、高灵敏度和低误警率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火焰监测、航空航天、工业控制和环境检测等关键领域。理想的日盲探测器不仅需具备优异的光谱选择性,还必须能够在高温等极端环境中稳定运行。然而,现有主流商用的硅基紫外探测器在125 ...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研发出高各向异性导热石墨烯复合材料实现光电热协同控冰
复合材料 光电 固体物理
2025/4/1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王振洋团队根据“3D打印结构设计-激光界面工程-跨尺度性能调控”设计思路,开发出具有高各向异性导热比、高光热/电热转换效率兼具良好疏水性和机械性能的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双层结构。

中国科学院高温镁电池电解质研究获进展(图)
高温 电池 电解质
2025/4/12
高温电池是特种电池的重要分支。镁金属具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高熔点和不易生长枝晶等优势,因而镁金属电池被认为是开发耐高温特种电源的理想选择。由于高温条件下电解质的稳定性和界面反应面临较多挑战,因此设计耐高温电解质并在镁负极表面原位构筑导镁固体电解质界面,是推动高温镁金属电池实用化的关键。

残留层作为夜间稳定边界层与自由大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通道,其物理化学过程对边界层内气溶胶与活性气体的垂直再分配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残留层在对流层中特殊的位置以及快速演变的性质,对其物理化学过程的原位探测和对近地面空气质量影响的定量评估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激活机制研究获进展(图)
蛋白 分子动力学 解析
2025/3/27
2025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在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激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集成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核磁共振技术,解析了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从非激活态向完全激活态转变的动态过程,揭示了芳香环动力学在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高温镁电池电解质取得重要进展(图)
高温 电池 电解
2025/4/21
高温电池作为特种电池的重要分支,在资源勘探、航空航天、军事装备及车载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鉴于镁金属具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高熔点及不易生长枝晶等优势,镁金属电池被认为是开发耐高温特种电源的理想选择。由于高温条件下电解质的稳定性及界面反应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设计耐高温电解质,并在镁负极表面原位构筑导镁固体电解质界面,是推动高温镁金属电池实用化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铅铋堆紧固件用高硅奥氏体钢的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图)
系统 耦合 高温
2025/4/21
铅冷快堆是第四代核能系统中极具应用前景的堆型,堆内起着关键联结作用的紧固件在高温、液态铅铋腐蚀、辐照耦合作用的苛刻环境下长寿期服役,因此紧固件用钢除需要具备耐液态铅铋腐蚀能力外,还需要优良的抗应力松弛能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氢脆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钛合金 材料 相变
2025/4/21
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耐海水腐蚀等特性,是深海装备的关键结构材料。深海低溶解氧浓度环境下,防护钛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在应力作用下破裂后无法持续修复,钛合金结构面临应力腐蚀开裂的风险。氢脆是钛合金深海应力腐蚀开裂的主要原因,氢的吸附、扩散和氢诱发相变是影响钛合金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不同因素对钛合金氢脆的影响,并为开展面向应力腐蚀性能的钛合金材料优化设计提供支撑,杨锐、马英杰、胡青苗研究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铁电拓扑的可控拓扑相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图)
拓扑 相变 电子
2025/4/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125407、92166104、11934016、12325402、12174347、12474021、U21A2067)等资助下,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泽教授、田鹤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洪子健研究员、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谢燕武教授、郑州大学郭海中教授等合作,在铁电材料的可控拓扑相变领域取得进展。该成果于2025年1月8日以“热激活铁电拓扑的多态...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尹航副教授团队在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发表题为“Issues of standardizing C-S-H molecular models: Random defect distribution and its effects on material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揭秘脊椎动物突破高压生存禁区的适应性重塑和演化轨迹(图)
脊椎动物 高压 演化
2025/3/24
由中国科学院全球深渊研究团队研究员何舜平主导,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完成了关于深海鱼类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是在中国科学院部署实施的“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Global TREnD)的支持下,基于我国自主深潜技术获取的深海和深渊鱼类样本库,首次实现了从基因到生态系统层面的多维度突破。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开发的微气泡技术在微生物发酵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图)
发酵 应用 气体
2025/4/21
在微生物发酵制备产品、生物湿法冶金和生物处理污水等通气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需要吸收充足的气体以满足其生长代谢需要。青岛能源所绿色反应分离与过程强化技术中心开发出十多种高效的微气泡技术(气泡直径10~1000 μm),凭借其气液接触面积大、内压高、停留时间长和分布均匀等优势,可有效提高气液传质效率和气体利用率。针对结垢情况、是否可清洗、微生物的耐剪切性、含固量的高低及温度限制等不同应用场景,研究团队利...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水凝胶核壳纳米颗粒图案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 颗粒 高温
2025/2/26
壳聚糖(CS)被认为是纳米材料制备中使用最广泛的天然高分子,通过将壳聚糖与银纳米颗粒相结合,可以促进壳聚糖的抗菌和抗感染性。已报道的制备Ag/壳聚糖纳米材料的方法通常需要多个步骤、高温和较长的制备时间。飞秒激光无掩模光学投影光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大面积制备技术,将该技术与Ag/壳聚糖材料相结合,能有效实现大面积Ag/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