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有机高分子材料 >>> 塑料、橡胶和纤维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塑料、橡胶和纤维相关记录302条 . 查询时间(2.842 秒)
2024年12月25日清晨,新疆独山子市银装素裹。独山子石化公司员工穆岚从容地驾车行驶在白雪皑皑的道路上。2024冬初雪后,穆岚给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换上了雪地胎,而且专门挑选了以独山子石化溶聚丁苯橡胶为原料的品牌。
2024年12月20日,兰州石化新开发的高羧基特种丁腈橡胶产品,在广州某电路板生产企业成功试用。“该产品解决了传统羧基丁腈橡胶结合率低的难题,将结合率由0.3%提升到3%,性能更好,用途更为广泛,批量生产后将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兰州石化橡胶运行部副主任、总工程师高志兴说。近年来,兰州石化集聚内外部创新资源,打造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建立行业创新联合体、新材料研发基地,围绕炼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精...
2024年以来,扬子石化及时跟踪市场形势,抢抓丁苯橡胶创效黄金期,保持装置稳产高产。截至2024年12月14日,累计生产丁苯橡胶9.51万吨,提前完成年度生产任务,产销率100%,实现大幅创效。
微生物组在木质纤维素转化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组结构比较复杂,阻碍了其精准调控和工程化应用,因此深入理解不同微生物在秸秆降解过程中的功能对于木质纤维素的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2月18日,海洋所科研人员在底栖动物对微塑料的垂直迁移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1区,IF=12.2)发表。
近日,湖南石化完成40多吨新型合成橡胶——铁系梳枝丁戊橡胶的生产,这是该公司第4次工业化批量生产该产品。
废塑料化学循环在保护环境、节约石油资源、促进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益补充物理回收以更好地满足废塑料再生料数量和质量需求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2024年11月28日,笔者从石油化工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和独山子石化公司联合研发的国内首个高苯乙烯含量双端基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SSBR3540F,近日在中策橡胶集团进行了轮胎应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此次试制的轮胎性能达到欧盟标签法规双A等级。这是我国首次应用自主技术生产的高性能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在轮胎应用评价中达到双A级。
2024年11月25日,在吉林石化有机合成厂乙丙橡胶生产基地,一箱箱三元乙丙橡胶J-3080P牌号产品正有序装车,准备发往国内TPV领域的一家龙头企业。“我们通过加大科技创新与客户管理,使J-3080P产品销量大幅增加,采购量由每个月30吨提高到150吨,在TPV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20%。”码垛机旁,厂长沈立军信心满满地说。
2024年以来,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公司合成材料条线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加强行业洞察研究,组织梳理拟定了7个一级行业和52个二级行业的统一标准,并开展二级行业分区域市场调研工作,完成多篇行业洞察报告,取得了阶段性行业深耕成果。本版精选部分行业洞察报告分享,敬请关注。
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微食物网,其对土壤生态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多营养级微生物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影响微食物网的稳定性,稳定的微食物网可以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增殖和入侵,并维持土壤健康。当前复合污染是一个广泛面临的环境问题,它会对微食物网施加巨大的压力。然而,在土壤塑料际中(一个新兴的生态位),我们对微食物网如何响应复合污染的了解仍然有限。
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微食物网,其对土壤生态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多营养级微生物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影响微食物网的稳定性,稳定的微食物网可以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增殖和入侵,并维持土壤健康。当前复合污染是一个广泛面临的环境问题,它会对微食物网施加巨大的压力。然而,在土壤塑料际中(一个新兴的生态位),我们对微食物网如何响应复合污染的了解仍然有限。
2024年11月20日,迎着朝阳,吉林石化公司一辆辆通勤车载着员工奔赴工作岗位。乙丙橡胶装置工艺工程师袁千里自豪地对记者说:“咱们开的汽车的轮胎内胎和远处一排排高压电线都有我们的‘金娃娃’——乙丙橡胶。”
微塑料污染作为人类活动的标志之一,正广泛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微塑料不仅是土壤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污染物,还在推动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类型微塑料的影响。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微塑料会在土壤中积累,而微塑料多样性(即颜色、形状或聚合物类型的变化)是否会成为ARGs丰度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
微塑料污染正在深刻影响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塑料作为富碳的高聚物,自身便可能成为土壤碳储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微塑料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额外碳源,影响与有机碳分解代谢相关的微生物过程,进而影响土壤碳储存与碳排放。目前,科研人员对于这一过程的微生物机制知之甚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