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 基础力学 >>> 理论力学 理性力学 非线性力学 连续介质力学 摩擦学 柔性多体力学 陀螺力学 飞行力学 基础力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基础力学相关记录306条 . 查询时间(1.218 秒)
热电材料是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化的一类新型能源材料, 在低品位废热发电、固态制冷、深空探测、局域空间精准温控等领域有重要应用。较低的转换效率是制约热电材料应用的主要瓶颈,Bi2Te3 基化合物是目前唯一规模化应用的近室温热电材料,其热电发电转换效率仅有~7% 。Mg基热电材料Mg3Bi2-xSbx具有低成本和在室温工作区的高热电性能,有望取代Bi2Te3基化合物成为下一代室温商用化材料。确...
结构超润滑是近代摩擦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指的是两个晶体表面非公度接触时摩擦近乎为零的润滑状态。结构超润滑将为太空探测、空间运输、精密制造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带来变革性进步。
随着可穿戴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促使电池向着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柔性方向发展。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安全性高、环境友好和水体系电导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储能电池的理想候选者。其中,柔性自支撑电极是实现可穿戴储能器件的核心部分,它能够避免粘结剂的使用,提高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和电极整体的导电性。在众多正极材料中,钒基材料,尤其是钒氧化物,具有可调节的层间距,可容纳大量的锌离子进行能量存储而被...
裂纹分岔是断裂力学的经典问题之一。由于动态加载或者裂纹扩展至不均匀介质中所造成的不稳定性,在工程实践中经常可以观测到裂纹分岔的现象。在安全分析中,裂纹的偏折与分岔对结构寿命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裂纹分岔导致裂纹分析路径的不可预测性,带来风险;另一方面,工程师们也可以通过裂纹分岔来控制破裂效果,提升非常规油气开采的采输效率。多分岔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准确计算时判断裂纹分岔的前提条件。
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与表界面性质相关,在界面双电层理论、油液摩擦静电防护、润滑与润湿性原位监测、新型能源收集等研究领域中成为新的热点,但其内在工作机制及其应用仍是亟需探究的关键难题。
由于构成水伏器件的功能化纳米材料间缺乏有效的绑定机制,严重制约了蒸发驱动的水伏效应在可穿戴传感电子领域的应用。在不牺牲纳米通道结构和表面功能特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水伏器件的机械强度和柔性以满足可穿戴需求是实现水伏效应在可穿戴电子领域广泛应用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另一方面,基于具有交叠双电层纳米通道的水伏器件在产电之外还具有离子传感的潜力,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都聚焦于水伏产电性能的提升,水伏离子传感却被...
2023年7月8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报道了一种基于核径迹技术的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该研究以”Wearable and Flexible Nanoporou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ubstrates for Sweat Enrichment and Analysis”为题2023年7月8日发表在ACS Applied...
当前气候问题逐渐成为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球各国的共识。作为海洋中的主要可再生清洁能源储备之一,波浪能具有分布广泛、储量巨大的特点。开发利用波浪能是优化全球能源结构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其在技术上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为波浪能收集及其它海洋蓝色能源开发提...
高熵材料是2023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兴材料,其高熵的热力学特征表现出诸多新奇特性,为前沿领域提供了重大科学启示和广阔研究空间。高熵碳化物陶瓷以其独特的组成、微观结构和良好的力学性能等备受研究者青睐。
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与表界面性质息息相关,在界面双电层理论、油液摩擦静电防护、润滑与润湿性原位监测、新型能源收集等研究领域中已成为新的热点,但其内在工作机制及其应用仍是亟需探究的关键难题。
Leidenfrost效应是流体研究领域的经典物理现象,即液滴在高温表面会呈现悬浮态。控制Leidenfrost液滴在冷却降温、摩擦减阻、微流控和功能材料图案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集中于通过固体表面构筑物理拓扑结构调控液滴,其调控程度有限,实现的液滴动态行为简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杨正金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针对离子膜普遍存在的“传导性-选择性”相互制约关系,提出一类新型三嗪框架聚合物离子膜。基于刚性通道的限域效应和通道内的“离子配位”机制,这类膜材料展示出了近无摩擦的离子传递,实现了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快充,电池充放电电流密度达到500 mA/cm2,是当前普遍报道值的5倍以上。2023年4月26日,该成果以“三嗪框架聚合物膜内近无摩擦的离子传导(Near-...
摩擦过程中,界面电荷的转移、累积和释放会直接影响界面的黏附、摩擦及磨损等摩擦学行为。利用摩擦过程中电子转移与传递揭示摩擦磨损本质、监测并调控界面摩擦学行为,已成为摩擦学领域新的热点问题。由于受摩擦副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性质、界面运动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界面摩擦起电的机理与制约因素十分复杂,为摩擦起电机理及摩擦学调控研究带来极大挑战。
2023年3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齐卫宏教授在二维材料层间摩擦力的摩尔纹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二维材料层间以范德华力结合,这种弱的非键相互作用使得二维材料之间可以任意堆叠而无需晶格匹配,容易形成摩尔纹超结构(图1)。摩尔纹随二维材料层间旋转而变化,且与层间摩擦力密切相关,适当的层间旋转可以形成特定的摩尔纹,使得摩擦力近乎消失(摩擦系数小于0.0...
摩擦研究已深入到电子尺度,并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压力诱导超润滑的提出为实现超润滑提供了新策略。然而,固体界面摩擦性能的计算尚未实现自动化和高通量,计算模型构建以及数据后处理仍会浪费科研人员的时间。计算一个界面体系摩擦性能耗费的人工操作时间约60小时,制约了电子尺度摩擦性能的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