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近代文学史相关记录211条 . 查询时间(3.222 秒)
1980年初秋某日,当王仰晨同志在他的办公室里找我谈话,要我接替周振甫先生担任《古籍序跋集》的责编时,绝对是在“赶鸭子上架”,因为我既不是专攻古代文学,也不是专攻文献学的。只得采用笨办法:第一步,寻找手稿,核校有关篇目正文(这步工作当时做得不够细);第二步,逐条核对“红皮本”原注涉及的文献和相关资料,为审改注文掌握依据;第三步,逐项查核全书正文涉及的书名、引文、人名、地名、事件等及与之相关的资料(...
论及贬谪与纪游的紧密关联,柳宗元成于永、柳二州的诸多书写必是屡被提起的经典之作。被政治场域抛离的边缘弃人,以其窜逐的感同身受,孜孜不歇地为地理位置上同样被隔绝的噤声荒州,展示从无人知的奇幽俊秀。其间往覆穿梭,盪耳炫目的,除了惊异未闻的山川奇景,更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沈郁悲感。就像梅新林与俞樟华在《中国游记文学史》一书所说,纪游之作,无论採用赋、序、书、记等文学体裁,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所至,所见与所感...
  《鲁迅全集发刊缘起》(以下简称为《缘起》),被收入《胡风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卷。该卷为“佚文”集,编者注云:“本篇最初发表于1938年6月6日《七月》3集4期,署名‘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
关于老舍“原子谈话”真相的考索,如果还有未尽之义的话,尚须找到“美国新闻社”当年刊发的那则“消息”及郭沫若、茅盾、田汉据此“消息”批评老舍的原文,然后才能细作品评。
近日上网,偶然读到山西作家韩石山写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是“抽样”阅读。不看头也不看尾,看到该书中间有个小标题《鲁迅的文风》,很对自己的胃口,便点击进去。几小段文字看下来,吃惊不小。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书名起得很传统,也很愤青,早就想拜读一下,看看作者有什么真知灼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读完韩石山先生的文字,大失所望。你可以“雷声大,雨点小”,问题是,韩石山先生连毛毛雨也没有给读者下。
“经典新读”谁来读?怎么读?成为近日江浙沪学者热议的话题,此话题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新近联合推出“百家讲坛”新秀鲍鹏山所著的《新说〈水浒〉》而引发。
最近,笔者为查找资料,把1946年至1947年的上海《文汇报》翻看了一遍。竟 意外地在该报1946年12月9日副刊“浮世绘”上,发现了一则有关老舍赴美期间的“消息”。该“消息”第一栏大标题为“曹禺返国有期”,第二栏小标题为“老舍否认原子谈话”(如图)。
海的显意与隐喻:换个角度论冰心       显意  隐喻  冰心       2009/3/16
海,冰心早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陈西滢言:“除了母亲和海,冰心女士好像表示世界就没有爱了。”[1]母爱,冰心研究者普遍地给予了关注;冰心爱海,喜欢用大海作背景,研究者们也注意到了,但解析起来基本停留在冰心对自然的赞美层面,似乎无法深入。冰心的海,果真如此单纯吗?本文将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曹顺庆关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如跨文化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特性异质性等基本理论观念的论述,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差异性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基本话语和概念系统。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差异性理论是与同一性理论水火不容的,差异性论是异质性的基础主义和同一性的普遍主义,在认识论进程上的理论扬弃;而从知识学上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内在动因以及论证差异性研究的合理性,就成为比较文学的逻辑出发点。
1925年3月2日鲁迅写作《过客》,它发表于同年同月《语丝》第17期,后收入《野草》。一般认为《野草》恰如鲁迅自己认同的那样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而《过客》又是其中最为集中的一篇,它比较完整地表达了鲁迅的人生哲学,是理解《野草》的关键。
2006年初夏,在应邀第二次访问冰心美国的母校——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时候,步起跃教授陪同我到图书馆查阅冰心的成绩单与毕业论文。凑巧得很,我在这里见到了一张冰心和亚裔学生与HART教授的合影,一张冰心参加日本剧《清水》、《竹取物语》演出的剧照,同时,还看到了宋美龄的三张照片,一张为单人头像(1916年摄),两张为大合影(分别摄于1916年与1917年),其中1917年那张为着学士服的毕业照。宋美龄1...
新时期鲁迅研究30年     鲁迅研究  新时期       2009/3/4
1 六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的抗战版序文中说:“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哪些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朱光潜先生的这种对于传统和外来影响的态度,看似朴素无华,却涉及一个深层的关于文学和文化的“当代性”问题。
20世纪西方哲学、人文学术转型和中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争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背景。30年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包括“三环结构”文学活动说、“三R结构”文学活动说、文学的“交流对话”说、“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说等。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突破了本质论取向,蕴含着文学存在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同时也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
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即使是在已经初步进入到工业化阶段的二十一世纪初,它的大多数子民还依然是农民身份。在长期的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地位始终是最低的。虽然有所谓“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之说,但实际上,除了个别农民通过农民起义的极端方式获得过非常态的利益外,它基本上是以沉默和分散的姿态承受着社会最大的压力和最多的灾难。由于文字普及和社会等级制的限制,农民自身的文学始终以边缘和低层...
五四运动之后,面对腐败的社会与黯淡的人生,“青年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得反抗斗争。”[1]生存状态尤为恶劣的女性知识分子,在与旧传统、与大家庭、与异性、与自身的争斗中挣扎,辗转于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她们的内心苦闷异常、灵魂倍受煎熬,身心常常处于悖离之中。苏雪林论梅特林克有言:“感情强而理性也强的人,热烈的情感常和自己冷静的理智冲突,他的人生观常相矛盾,他的思想,每是不同的色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