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比较文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比较文学相关记录178条 . 查询时间(1.688 秒)
易彬 “穆旦”与“查良铮”          2008/1/8
现今人们对于诗人“穆旦”和翻译家“查良铮”均是赞誉有加,但是仔细检索一 番却可发现一个多少令人感到惊讶的事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形象是分 离的,对于两者的研究也是不对等的。早在大学期间,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只知道勤奋 好学的查良铮,而不知他就是能写一手好诗的年轻诗人穆旦(杜运燮观点)。这倒不 难理解,年轻的作者对于名声并不在乎。之后的情形却颇耐人寻味。新中国成立之初 留学归来后,依然是“查良...
男权与丁玲早期小说创作          2008/1/2
小引:男权批评与女权批评 “男权批评”这一概念是笔者冒然提出的。如果它已经被开创了女权主义(feminism)[i]文学批评学派的西方学者提出而笔者尚未看到(请原谅笔者的孤陋寡闻),那么这种偶合则令人欣慰。 女权批评的价值无疑是不容否定的。虽然用“女权”这一概念来置换我们习以为常的“个性主义”、“妇女解放”等概念难免被人怀疑为“新瓶装旧酒”,但它确实为我们审...
周作人致长岛丰太朗          2008/1/2
长岛兄: 拜启。久未问讯,抱歉之至。自七月中旬北京郊外发生战事,支那政局乱成一团,至今尚未安定下来。教育界也在经济方面受到影响,困窘异常,因此靠月薪生活的人只好沉默。置身这等不安定的环境,我也不由得昏昏然,昏昏然中三个月逝去了。所以,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未能给新村做出什么贡献。今后也许会渐渐好起来吧。 感谢您每月惠寄五册村里的杂志。[1]实笃先生的《耶苏...
周作人与《新村》杂志          2008/1/2
一 武者小路实笃纪念馆位于东京都西郊调布市若叶町,是作为实笃故居的附属设施修建的。为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近日去那里查阅《新村》杂志,读到了两篇比较有意思的小文章,谨译于此,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据张菊香、张铁荣两位所编《周作人研究资料》,海外最早一篇关于周作人的文章是小柳司气太的《回忆中国·访问周作人》,发表于日本《东洋》杂志1922年2月号,而武者小路房子的这...
语言的殖民地     普遍性       2008/1/2
毛丹青的《旅日中国学者的双语困惑》[i](以下简称《双语困惑》)一文,触发了笔者对“用外语写作”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不言而喻,这思考中积淀着笔者作为一位留日中国人的个人体验,但这种个人体验应当具有普遍性。 一 留日者的尴尬 甲午战争失败后的1896年,中国人开始留学日本。这意味着留学伊始,中国留学生们就必须作为战败国的子民,承受日本人带有侮辱性...
德国文学巨匠歌德说过:“不懂得外语的人,是无法通晓本国语言的。”考虑到论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我们也许认为这样说不无道理。如果站在世界文学的立场上,把这句话用于性质迥异的东方文学,情况会怎么样呢?起码有一位日本学者援引了这句名言,并且认为“言不为过”。1 看来即使歌德说得有点绝对,我们也不应该置若罔闻。而证明这一断言在某些方面的合理性和普遍适用性,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天职。 ...
上面我们考察了西方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多种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现在我们应该把“移植研究”这一文学现象视为一个整体,对它本身再做一番分析和研究,以便加深对它的理解。本章之所以以“本体论”为题,是因为旨在集中探讨它的性质、特点和内在结构。 第一节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的碰撞方式 “移植研究”或者“西论中用...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Thomas O Beebee作《当下美国的比较文学》。
全书分为“前言:清代蒙汉文学关系的范畴与意义”、“导论: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第一编: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选择与创作萌动--汉文小说蒙古文译本研究”、“第二编:蒙古族话说中原--故事本子新作研究”、“第三编:蒙古族长篇小说的诞生--尹堪纳希的蒙古文学重构活动”、“第四编:这是‘我的另一部《红楼梦》’——哈斯宝与他的文学活动”、“结语:汉族文学影响与蒙古族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历史变迁”等几...
人文新视野          2007/12/14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西安外国语学院合办。主编:周发祥、杜瑞清、卢思社、史忠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截至2005年,已出版3辑。
摘要: /$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代表作)自问。
每十年一度的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的最近报告中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性有赖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性与关系”。文章论证指出,这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进一步、退两步”的新说,论文通过对国际学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进一步论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三要素:跨界的文学关系——研究对象,跨界的视野——“知识装备”,与之“适合”的研究方法——可比性学理逻辑假设,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互存互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比...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无法回避下列问题:怎样区分文学和非文学,或曰虚构和非虚构?文学生产、流通、接受过程中的文学文本如何不同于其他文本?文学是怎样被书写出来的?文学审美成规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从20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史和源流看,有9个反映文学写作和阅读审美性问题的命题,3条建议可供文学研究者参考。
通过斯图尔特.霍尔所提出的3种假设解码立场,即著名的"霍尔模式",将研究从原来的大众传媒"电视文本"研究主题推移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广义文本的信息传递与接受,来解读跨文化交际中外来文化习俗传播与接受状况。文章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调查,得出样本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破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传递在传送者"制码"与接受者"解码"之间的非直线关系。
文章以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基亚的《比较文学》和谢弗雷的《当代比较文学:方法与视野》为研究文本,从两者的目录编排入手,比较了两本书的构架、层次、对比较文学的不同定义、对总体文学的不同理解、对翻译研究的不同角度,从中追溯比较文学这门年轻而开放的学科在几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因而阐述了对比较文学的新认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