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自然观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专门自然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科学技术哲学相关记录3891条 . 查询时间(5.047 秒)
认知增强越来越依赖纳米、生物、信息等技术的发展。基于会聚技术的认知增强尽管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却已经引起诸多伦理争论,主要涉及增强与治疗的争议、主体性消解、认知多样与秩序以及社会公平失衡等问题,一种超人主义的积极伦理解释也成为当前会聚认知增强争论的焦点。对会聚认知增强的伦理反思既是为了加强对新兴技术的理解,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关切。
知觉经验中,一个由种种对象及其性质所填充的空间区域,作为一个空间场景,呈现给知觉者。由此,知觉的表征内容可被视作一种场景式内容。在此图景下,我们承诺了关于知觉经验现象特征的一种场景式理解。诺伊针对知觉经验的快照式理解的怀疑主义挑战,恰恰可针对这种场景式理解。然而,他的挑战建立于一个隐含假设基础上,即快照式理解的拥护者假定,知觉中的呈现等同于现实给予。他将这一假定弱化为,呈现仅仅表现为一种可通达性。...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使得新兴技术应用带来了出人意料、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使得新兴技术治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新兴技术治理一般基于传统专家决策模式,但该模式不具有新兴技术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也无法决定广泛社会主体的偏好和价值,更难以应对新兴技术不确定性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背景下,研究提出新兴技术价值前置型治理的新路径,并利用治理网络重新分配治理主体的权力、利用政策网络阐述多元主体协商和互动的博弈过...
当今科技进步已将人类带入一个数字世界,此世界以电子文本、音频、视频等数字物及其运行为特征。数字物不同于自然物,属于技术人工物,可称“数字人工物”。数字物可还原为二进制数字表达和运算,属于非物质性技术人工物,不同于传统技术人工物(如建筑物、机器、纸质书本等),故还可称“数字客体”。这种对数字物的本体论界定和区分,把数字世界展示为一种符码化的非物质软体世界。面对这种已经普遍流行的观点,我们不妨从物性(...
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信息”可以通过信号框架的方式来展示。这种展示证明了在发育生物学中至少有一些“信息”是可以被谈论的。同时,这里“信息”的使用是一种意向性信息。只有在基因调控网络的语境下才能通过信号框架将遗传信息与基因在发育生物学中发挥的特定作用连接在一起。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语境下生物学信息可以被不同地使用。当然,这与它在所有语境中是否都是合理的,是一个分开的问题。对生物学信息而言,语境论的认识是一...
证据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对证据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证据的认识论作用,例如证据如何为确立信念、假说和理论提供支撑,而对证据本性的探讨(证据究竟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事物能成为证据?)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证据的心理主义是近来引起较多关注的一种关于证据本性的学说,主张证据是内在于认知主体的某些特定心理状态,尤其是感知觉经验。文章剖析了证据心理主义的立论和主要依据,指出用以支持心理主义的几个主...
科学与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却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张力。为缓解这种张力,本文第一节追溯了柏拉图的超验科学/洞穴政治的规划,这是人们理解科学与政治的主导范式。第二节论证现代科学不是超验科学而是内在科学,后者代表着在世科学家的实践成就。第三节致力于反思政治观念,提出洞穴政治应让位于宇宙政治,将共存或公共世界的构成作为政治的核心议题。第四节指出科学总是已经置身于广场(agora),真理...
国内外系统生态学哲学研究状况总体上呈现“三多三少”的特征:一般生态学哲学问题研究较多、但专门针对系统生态学的哲学问题研究较少;生态系统特质即本体论问题研究较多、但生态系统认识论问题研究较少;系统生态学模型方法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哲学层次方法论问题研究较少。总体上讲,系统生态学哲学中涉及的个别问题研究较多,相对系统的研究尚未见到,系统生态学哲学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
针对自然主义的“平等主义”观念,动态先验论主张把科学理论“等级化”,进而将科学理论转变的合理性归结为构成性先验原则的连续性,这是先验论回归科学哲学范式的基本进路。新先验论在揭示自然主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先验原则转变的合理性问题。为此,人们试图将结构主义实在论与动态先验论相结合,从结构主义路径实现新先验论的复兴。这两条研究范式的结合意义重大,但这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库恩以来的相...
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董春雨教授的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保罗·汉弗莱斯(Paul Humphreys)于2017年9月5日至9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短期引智项目”之“复杂性与突现”国际工作坊暨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活动。保罗·汉弗莱斯教授是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曾任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国际部主任、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主任等职,兼任国际著名杂志Synthese、Phil...
基于生态学实验研究的具体案例,对“可重复原则”在生态学实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不可强求其“重复”,但如果是人为造成的,则应该加以改善,而且,“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可以按照另外的“可重复原则”,以尝试“重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如果代价不大,可以按照“可重复原则”进行“重复”实验,否则,可以另辟新径,进行“对照实验”或“自然重现”;在贯彻“可...
技术生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世界关系问题。目前一种流行的技术哲学观点是斯蒂格勒的人的身体缺陷及其技术弥补观点。但是,这一先验判断作为技术生成的一种向前的历史入场形式,必须要落实到人类脱离动物世界的向后追溯姿态上来,也即必须要强调生命是技术生成的条件。由此可以借用阿伦特的“生命活动”概念,将技术的生成展示为如下逻辑秩序。一是“劳动动物”诉诸劳动,逐步将自然物纳入自身的生存范畴,代...
第一部分是作者于2017年9月21日对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的科学背景介绍,包括对三位获奖者对引力波探测突出贡献的简要评述。正是这三位获奖者12天之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部分是作者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宣布3天前对可能获奖人的评述。最后,将前两部分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官方新闻发布略作比较,并讨论了引力波探测的后续成果。
在斯诺的“两种文化”概念提出半个多世纪之后,即使面对人性和人心这一人文与科学都共同关注的领域。两种文化也因其各自所蕴含的旨趣、立场、视角、方法、气质和成果的差异而表现出某种隔阂、误解、相斥甚至敌对。而现在我们也已经看到,在当代心智科学研究中,认知科学已深深涉入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形成诸多交叉学科。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力图在认知科学中探讨斯诺曾提出的“第三种文化”的可能性:它的旨趣、状况和...
泛计算主义是基于前沿科学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早期的泛计算主义主要基于图灵计算范式。这种版本的泛计算主义自提出以来,受到了许多批评,尤以信息哲学家弗洛里迪和心灵哲学家皮西尼尼为代表。在回应批评的过程中,瑞典信息哲学家多迪格-瑟恩科维奇基于自然计算范式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泛计算主义——信息-计算主义,为泛计算主义提供了新的不可或缺的辩护。新的泛计算主义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