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俄国文学 >>>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俄国文学相关记录310条 . 查询时间(5.482 秒)
俄罗斯长篇小说《蓝油脂》是一部典型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本,它打破传统的现实时空界限和体裁的整体性,拆解了线性结构和因果逻辑,以不确定的时空、合成的体裁、片断性的和无序性的叙事、卑琐的内容作为颠覆和消解传统的手段,以反讽、种类间杂、事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形式,建设和重构后现代主义典范文本。在传达后现代主义本质的方面,它在排遣人的空虚、无聊、失望和无奈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俄罗斯历史、社会、文化等重新思...
阅读布宁的作品,读者会发现其中的庄园已不仅仅是一种空间范畴,而且是一种具有诸多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庄园形象的塑造伴随了布宁一生的创作。对于布宁来说,庄园象征着俄罗斯的文化与民族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园就是俄罗斯的象征。我国学术界对布宁乃至整个俄罗斯文学中的庄园形象都涉猎不足,本文从布宁的一部早期代表作品《安东诺夫卡苹果》开始,探析布宁早期作品中庄园的象征意义。
新俄罗斯诞生于全球化日益扩展的时代,这个历史背景特点就决定了当代俄罗斯文化语境的主要特征。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纪,更是一个不同类型文化对话的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点是文化的多元共生。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互融跨越和多元共生,这种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发达国家的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的吸引和同化;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经典和独特成分也成为发达国家文化的新构成...
反乌托邦文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无稽、阴森可怖的世界。其目的在于警示人类,一旦理性超越客观规律,把意愿强加给历史,把空想作为现实目标执著追求,并忽视本应是最终的关怀对象的人类个体的时候,就必然导致某种非理性的“疯狂”,乌托邦的美好就必然变为反乌托邦的恐怖。作为问世最早的第一部反乌托邦经典,扎米亚京的《我们》通过三组对立概念所代表的思想冲突,体现了作家对理性至上、制度至上、蔑视人性、践踏人性的极权秩...
20世纪70年代,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成为俄罗斯生态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家们以不同方式将大自然纳入人类伦理道德的保护圈内: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将戕害自然等同于对女性的侵犯;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里把杀鹿阐释为弑母的罪孽;雷特海乌的《鲸群离去》把人与自然的争斗等同于手足相残。
俄罗斯象征主义新神话     神话  新神话  彼得堡       2012/3/16
神话来自于希腊语,指最远古的传说或故事。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神话获得了新的意义,由此产生了新神话。当时俄罗斯象征主义者为了扩大文学的视野和获得人的生活意义的艺术公式,创造了含有神话因素的新神话作品,从而使文学提升到了解决永恒和不可逾越的存在的问题。安德列•别雷作为象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创作中带有神话思维的特点,而他的代表作《彼得堡》则具体体现了新神话的特征。
2007年8月4日,北京大学任光宣教授去莫斯科郊外的别列杰尔金诺(俗称“作家村”)拜访了俄罗斯作家协会前主席,俄罗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果戈理研究专家伊戈尔•佐洛图斯基(1930年生),与后者就俄罗斯文学诸问题进行广泛的交谈,现将谈话内容整理如下。
本文从三语角度展开分析,认为小句是全译的中枢单位,建构了全译的小句类型体系,并对小句与全译的关系研究作一述评,文末提出了小句中枢说的研究对象。
读巴赫金     思想家  巴赫金  文学批评       2008/1/28
一直以来恪守行业的规矩,对不熟悉的语种的东西哪怕是翻译的,也小心地不去评论。结果是:英语以外的著作家的东西读的越来越少,甚而至于干脆不去碰。有一天突然发现英语的世界其实并不那样宽广,别的语种的著作家写的东西很有可玩味之处,哪怕是翻译过来的东西。巴赫金的东西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读的,尽管《巴赫金文集》六卷在我的书柜里已经躺了几年了。钱中文教授在“论巴赫金的意义”时说“理论是可以常青的”,好书也可以是常...
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批准号为00BWW004),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课题组成员主要有:田全金、王志耕、耿海英等。 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近20年来成绩尤为突出。该成果分别从发展脉络梳理、重要专题探讨和作家个案分析等角度切入,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一学科的学术发展史和重要文学现象的研...
中国文化大学俄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正式成立于民国八十年九月一日。首任系(组)主任为杨尔瑛教授,民国六十三年起由欧茵西博士接任,民国六十七年起由沈吉教授继任,民国七十三年八月起由马兆熊教授担任,民国七十七年八月起由明骥教授掌理系务和所务,民国八十七年八月由陈兆麟博士接任,至民国八十八年八月起由毕英贤副教授担任,民国九十一年二月起由李细梅教授担任。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俄语中心和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世纪之交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4日——26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兴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中心主任李英男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周烈教授,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尤·梅杰廖夫参赞,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史铁强,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教授、俄罗斯联...
托尔斯泰和中国             2007/11/5
一九一○年十月二十八日(俄历,公历十一月十日)黎明前,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八十二岁的高龄,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庄园离家出走。由于一路上饱受风寒和辛苦,终于在十一月七日(俄历,公历二十日)清晨六时零五分,以肺炎和心脏衰弱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长逝。托尔斯泰逝世的噩耗立即传遍全世界,引起各国文艺界人士的震惊,因为他的逝世,不仅是俄国文学的一个重大的损失,同时也是全世界文学的一个重大的损失!伟...
试论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2007/11/5
列夫·托尔斯泰在一篇小说中曾作了这样一个比喻:一群农夫在锄草,一位睿智的长者告诫说,这种耕作法不好,它不能根除杂草,只会使杂草蔓延滋生。可是农夫们不理睬他。果然,杂草蔓延了。后来,一个农夫记起了他的话,便建议大家暂停工作,改变除草的方法。但是,这个农夫的好心被误解,大家视他为反对除草的异端。托尔斯泰接着说,当他提出福音书上的诫命“勿以暴力抗恶”时,也遭到了同样的曲解:
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             2007/11/5
《苦难的历程》是苏联作家阿历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1945)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个三部曲,阿·托尔斯泰前后写了二十年。第一部《两姊妹》开始于一九一九年七月,那时候他侨居在巴黎。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第三部《阴暗的早晨》完成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正是法西斯德国侵袭苏联的那一大。在这个三部曲一起付印之前,作者又把前两部作了仔细的修改。整个三部曲是描写苏联人民的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