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中国语言 外国语言 文学 艺术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学 汉学相关记录192条 . 查询时间(0.32 秒)
尹锡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20世纪以来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史》的阶段性成果《印度汉学史》近日由大象出版社正式出版,被列入张西平教授主编的“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前任院长、著名汉学研究家张西平教授为该书撰写“序言”《印度汉学的启示》。
2022年8月8日,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启动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世界汉学家大会永久会址、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三个共建平台揭牌。
2022年7月27日到31日,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和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在江西景德镇联合举办了汉学家“走读中国”活动。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埃及、伊朗、阿根廷等国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家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夏海明(Agustín Alepuz Morales)、艾森(Doostmohammadi Ehsan)、艾小英(Mehad Mousa)、马西(Maximilia...
韩裴(1972—2022),保加利亚汉学家、作家,先后将《红楼梦》《七侠五义》《生死疲劳》《吾国与吾民》等中国古今名著翻译出版,2017年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
张乃禹:您的研究兴趣广泛,在文学翻译方面也颇有造诣和成就,您早在1986年就翻译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与茅盾的《腐蚀》等经典作品。请介绍一下您对中国文学翻译的概况和心得体会。朴宰雨:我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很多,译成韩文的《中国现当代中短篇小说集》中就包括铁凝的《逃跑》、莫言的《吃事两篇》、郭文斌的《吉祥如意》、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等。诗歌方面,“东亚诗人大会”、“2017韩中日诗人庆典”等文学交流...
2021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ICSAT)主办的2021年秋季学期“司马迁与《史记》”海外汉学家早期经典系列讲座(New Perspectives on Sima Qian and the Shiji: An International Lecture Series)圆满落下帷幕。这一系列讲座是文本中心2021年海外汉学家系列讲座的第二季,春季学期举办的第一季系列讲...
2021年9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ICSAT,简称“文本中心”)主办的“司马迁与《史记》”海外汉学家早期经典系列讲座拉开帷幕,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以“司马迁与《陈涉世家》:《史记》翻译刍议”为主题进行第一、二讲。讲座由文本中心中方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徐建委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余建平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新理念,但疏于方法论的建构。作为一种探讨没有事实联系的异质文学文化关系之方法范式,平行研究历来饱受质疑,但本文认为,无论从近现代跨文化文学交往的历史事实来看,还是着眼于方兴未艾的东西方文学比较现实,平行研究都有不可轻易抹杀与回避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在简要回顾与反思平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后,选择若干欧美汉学家个案,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其在平行研究方面的...
拜伦式的东方主义及其在东方的影响,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的东方观时的立场,其中的两种东方主义存在差异。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对于西方的东方学有深刻的批判和理论建树,同时也有自身的盲区。“汉学主义”作为一种替代性理论具有其独特之处。探讨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区别是为了反思当下的世界文学理论,并借以思考近代以降的中国文学、中国学术与西方世界的微妙关系。
达姆罗什将“世界文学”视为一种关系,将民族文学以翻译的方式推进到全球文学传播和全球阅读的流程与空间当中。本文借助于这种“世界文学”理论,重新审视海外汉学研究中的“西方主义”与“东方主义”倾向,指出两者有其相通之处,都致力于强化中西差异,形塑先进文明的西方形象,往往轻易地把中西文学的不对等现象简单归之为“扭曲”或“误用”。“西方主义”所蕴含的精英本位的意识,也忽略了现代性不只是知识精英的文化博弈,它...
“中华文明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近日,埃及知名汉学家、翻译家,艾因夏姆斯大学文学院教授穆赫森·法尔贾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加强阿中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2021年7月23日,“致敬尤山度先生汉学研究70年”专题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常务副院长徐宝锋介绍,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目前专注于汉学研究与交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汉学家人脉资源。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
满族作家老舍是德国汉学界翻译、研究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译介历程逾七十载,历经遇冷期、高峰期、回落期及低潮期。德国汉学视野下的老舍译介以文学性、审美性阐释取代西方惯常的猎奇性、政治性解读,不断丰富拓展德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彰显老舍文学经典的世界性魅力,在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传播中可谓独树一帜。
2021年5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网络平台正式开启第三期早期经典系列研讨课:“思想的艺术——关于中国经典的八堂课”。系列课程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讲座教授金鹏程(Prof. Paul R. Goldin)主讲,文本中心中方主任、文学院徐建委副教授与金鹏程教授著作中译者、天津大学陈家宁副教授参与对谈。课程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瑞士著名哲学家、汉学家孔汉思教授4月6日在德国图宾根家中逝世,享年93岁。公开资料显示,孔汉思 (HansKung,又译“汉斯·昆”),男,1928年生于瑞士,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基督教研究所所长。作为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曾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即“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间的理解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据中国人民大学方面介绍,孔汉思教授自1979年后曾多次来中国访问讲学,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