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科学技术史 农业相关记录58条 . 查询时间(0.677 秒)
华南农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海外农业研究大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面向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和“走出去”企业发布研究成果、促进信息分享和加强对外合作的平台。为落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精神,继续扩大海外中心作为农业领域国家级智库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海外中心拟于2019年10月21-24日在北京举办第三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发布2019年...
2017年1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组织召开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对科学技术史学科进行专业评估。国内相关学科领域诸多权威专家应邀参加研讨会,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研究员,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曲安京教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高策教授,...
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全日制硕士生入学初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华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在中国现代养马学和畜牧兽医史奠基人、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谢成侠教授 (1914.6--1996.12)诞辰90年之际,3月2日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群博士向笔者透露,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2001年6月正式成立,原为1955年7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1921年成立的金陵大学图书馆农业史资料组)将在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畜牧兽医史组基础...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得出三点重要结论。首先,在30年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家畜饲养业由于人口压力加剧而萎缩。第二,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常处于氮约束和水约束状态。第三,经济实力不同的农户在人力和畜力投入是不同的,拥有较多土地的农户投入较多的畜力、较少的人力,而拥有较少土地的农户则投入较多的人力、较少的畜力,但单位土地上的能投差异不大。华北农业发展过程并不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一种“...
金代是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本文全面论述了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并从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以及北京路的区域开发特征入手,分析探讨了金代政治、 军事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阐明区内主要农业垦殖区从西拉木伦河流域转向第二松花江 至辽东一线的开发历程。
(三)隋唐时期 隋灭陈,“金陵王气黯然收”。《隋书》卷3l《丹阳郡》称:“诏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建康不再具有六朝时那样的特殊地位。隋大业时,丹阳郡辖地包括了当涂、江宁、溧水三县。唐初,以延陵、句容、白下(金陵)三县属润州;丹阳、溧阳、溧水三县属宣州。《旧唐书》卷40记“至德二年(757年)二月,置江宁郡。乾元元年(758年),于江宁置升州”.三年后废罢,故《元和郡县志》无升州名。唐...
第四章 东南区农业(下)东南区的组成除上述江淮平原和吴越乎原外,还有很大部分是较低的山区和丘陵地,它包括了江南丘陵、闽浙丘陵和台湾丘陵,今依次分述各自的农业发展状况如下。一 江南丘陵农业江南丘陵通常是指长江以南,五岭以北,雪峰山以东,天目山与武夷山以西的大片低山丘陵地区。它的东、西、南三方都有山地环绕,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境内山岭间存在若干规模不等的盆地。它包括今江苏省宁镇山脉以西和安徽省长江以南...
(二)六朝时期汉末以后,全国混乱。汉、魏之际,曹魏、孙吴分统江淮平原。西晋统一南北,江淮分隶徐州(广陵郡、临淮郡)、豫州(谯国、汝阴郡、安丰郡)和扬州(淮南郡、庐江郡)。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江淮平原的分属很不稳定。南方之东晋、宋、齐、梁与北方十六国的后赵、前燕、前秦和北魏、齐、周都曾据有江淮的部分地或全部;行政建制复杂,难以一一细述.且因民户迁徙,东晋南朝在江淮地区设置了大量侨州郡县,分画建置...
东南区农业(上)东南区位于黄淮平原以南,东临大海(黄海、东海),西界荆楚,南以大庾岭、九连山、莲花山、韩江与岭南相联,包括今江苏、安徽二省淮水以南的全部和上海市、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诸省乃至韩江以东广东省的部分地域。境内没有高大山脉,地形基本是丘陵与平原两大部分组成。需要指出,东南原来是指方位,并非地区名称。本书所称东南区,既因上述诸地域位于祖国东南,而又沿用历史上早已存在的称谓。因此,拟略举数...
许多学者都认为宋代是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时期,正因为如此,宋代江南经济状况,特别是它的农业生产水平如何,自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节承接唐代江南水利、农业的论述,继续就两宋的灌溉技术的进步、治水和治田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等几个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一些补充。
骨耜的真正用途是认定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发展阶段的关键,考古发掘新证据说明骨耜用来深掘灰坑和柱洞,它与干栏式建筑密不可分。生物学分析表明栽培稻是野生稻的一个亚种,栽培稻内的籼稻和粳稻之分不是亚种间的差别,而是气候生态型的差异;出现籼、粳和普通野稻组合是原始栽培稻的体现。前人夸大了河姆渡文化的稻谷数量,缺乏收割和加工谷物工具也是稻谷作为食物所占比例较小的反映。稻作不是河姆渡文化主要经济形态,定居的前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