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CO2”相关记录96条 . 查询时间(0.187 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湖泊水体CO2浓度和碳同位素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进展(图)
水体 同位素 气候
2024/9/16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效应最主要的贡献者,对湖泊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量也进行了很多估算,但目前对湖水CO2碳同位素分析较少,尤其是能否通过碳同位素示踪湖泊水体CO2浓度仍待研究。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场地非均质条件下的CO2两相渗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大气 地质构造 岩石
2024/5/18
CO2地质储存(CCS)被视为减少大气CO2排放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手段。通过捕获本应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超临界状态并注入地下适当的储存地点。利用地质构造圈闭CO2(构造封存)、含水层溶解CO2(溶解封存)、岩石孔隙储存CO2(残余气封存)以及与岩石进行化学反应储存CO2(矿化封存)。其中,咸水层封存因其具有高储存能力和高稳定性,被认为是最适合的CO2封存方法。然而,咸水层储...
大气二氧化碳(CO2)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其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是阻碍区域尺度准确反演CO2排放的关键问题之一。秦岭是我国南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这个地理和生态关键区进行大气CO2及其碳同位素(13C、14C)的综合立体观测并解析其来源,有助于评估区域碳排放,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重室在干热岩力学特性与水力/CO2压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岩力学 水力 岩体工程
2024/5/18
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时间表的提出,中国亟需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因此中国能源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其中,深部干热岩地热能可以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因素的限制,稳定、不间断供能,且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如何有效开采干热岩地热、提高干热岩地热开发利用效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为了有效地提取...
武汉岩土所在干热岩力学特性与水力/CO2压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岩石 物理力学 花岗岩力学
2023/7/25
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时间表的提出,中国亟需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因此中国能源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其中,深部干热岩地热能可以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因素的限制,稳定、不间断供能,且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如何有效开采干热岩地热、提高干热岩地热开发利用效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为了有效地提取...
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全球储量约为50万亿m3。煤层气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因此,煤层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在能源供给、降碳防灾、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揭示黄河源头风化和CO2消耗过程的季节变化.(图)
硅酸盐岩 地质时间 水文监测
2023/8/13
地质时间尺度上,硅酸盐岩的风化通过吸收大气CO2的方式进行,在调控全球气候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从而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宜居地球环境。但是,影响硅酸盐风化速率的控制机制(气候驱动或构造控制?)从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地球科学前沿争论的焦点之一。作为世界第五大河,黄河流经了具有显著差异的地形地貌、岩性、气候和植被等区域,包括源头的青藏高原(亦称“亚洲水塔”)、中游的黄土高原及下游的洪积平原。这为开展地表风...
CO2咸水层封存容量评估的分级框架研究(图)
CO2咸水层 封存容量 分级框架
2023/3/29
咸水层封存是CO2大规模深度减排的一个关键技术,封存容量是确定CO2咸水层封存潜力、贡献与工程实施条件的基础,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咸水层都具有非常大的CO2封存容量。这些评估结果由于预设的技术方案、封存机理、数据类型与精度、数据集成与解释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此外,影响地质封存容量的因素还包括技术经济特征、场地适宜性、风险、监管、社会经济状况、政策等。因此,建立一个具有共识性的...
武汉岩土所CO2腐蚀井筒水泥定量精细表征研究取得进展(图)
地质利用 氢氧化钙 水化硅酸钙
2023/8/1
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是现行最有效的CO2减排技术之一,是实现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CO2注入地下储层后,会与井筒水泥发生反应,导致井筒水泥发生腐蚀,增大CO2通过井筒泄漏的风险。因此,对CO2腐蚀井筒水泥过程进行定量精细表征,研究CO2注入后井筒水泥中泄漏通道形态的演变以及有效应力和流体流速对泄漏通道形态演变的影响,可为CO2通过固井水泥泄漏风险量化评价提供分析依据,保障...
2022年4月23日,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的“CO2腐蚀井筒表征、控制与泄漏风险监测评价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在线上召开。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牵头,联合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评委会专家有: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张保平教授级高工、中南大学李地元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陈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会荣教授、中国石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