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形成与演化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恒星形成与演化相关记录275条 . 查询时间(2.423 秒)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使用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时,首次在一颗白矮星WD 0816-310的表面观察到金属“疤痕”。这些疤痕是恒星在吞噬其周围行星和小行星后留下的明显标志。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双生”恒星相比异常低。这项研究使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3.6米望远镜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恒星的化学成分来帮助识别其轨道上是否存在行星。该成果发表在天文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德国和荷兰科学家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在一颗婴儿恒星周围的行星形成气体和尘埃盘内探测到水以及形成地球等天体所需的其他分子。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极端环境不适合岩石行星形成,但最新发现表明,类地行星或许能在更广泛的宇宙环境中形成。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B型发射星(Be星)迄今一直被认为存在于双星系统中,但英国利兹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质量Be星实际上可能位于“三体星”状态中。这一突破性发现可能会彻底改变天文学家对宇宙中一些最大和最常见恒星的理解方式,因为Be星被认为是验证恒星如何更普遍演化理论的重要“试验台”。
渐近巨星支(Asymptotic Giant Branch,AGB)恒星的星周包层(Circumstellar Envelope,CSE)中含有大量气体分子(已探测到105个),约占星际空间发现的所有分子(超300个)的三分之一。研究星周包层中分子的物理及化学特征,对探讨恒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气体和尘埃是星周包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碳化硅(SiC2)分子是富碳AGB星周尘埃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SiC...
脉冲星转动不稳定性的观测与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铁带领的ALMASOP国际研究团队(ALMA Survey of Orion Planck Galactic Cold Clumps),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开展了针对猎户座巨分子云中72个普朗克冷云核的高分辨率观测,同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在其中一个云核中发现了罕见的、正在形成的四星系统。ALMA的观测揭示了该系统中带有独特的带状尘埃...
吕国梁,男,汉族,197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新疆天文学会理事长。2006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天体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恒星演化和星族合成,利用 Monte Carlo模拟方法,用最新的恒星演化理论与程序来模拟星团及星系中各类单星、双星的演化通道和观测特性。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近40篇。20...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As a star runs out of fuel, it will billow out to a million times its original size, engulfing any matter — and planets — in its wake. Scientists have observed hints of stars just before, and shortly ...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团组杨勇、赵景昆等利用Gaia DR3数据,探测到一条新的矮星系起源的星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pJL)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海龙、白仲瑞、张昊彤等和云南天文台李振威、陈雪飞等,利用LAMOST低分辨率光谱,结合Gaia数据、帕洛玛天文台海尔望远镜光谱数据以及Catalina和ZTF多波段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包含极低质量白矮星前身星的双星系统,且其伴星是一颗不可见的致密天体。该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前身星质量约只有0.09倍太阳质量,低于此类天体理论预测的质量下限。该发现对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形成模型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of Oxyg...
When two black holes collide into each other to form a new bigger black hole, they violently roil spacetime around them, sending ripples called gravitational waves outward in all directions. Previous ...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对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细致研究。该研究成果于1月14日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