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农学院相关记录4508条 . 查询时间(0.244 秒)
为做好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2024年推免生复试和录取工作,根据学校有关推免生及研究生招生文件精神,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制定如下工作细则。
2024年4月4日上午,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明义教授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储成才教授、山东玄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喜萍博士、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童红宁研究员做客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到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指导工作,为学院师生做了生命科学前沿进展报告。学院5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默辉娟,郑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棉花抗病虫研究、药用棉花、合成生物学研究,尤其擅长植物人工染色体构建。
水稻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对低温十分敏感,当温度低于15℃时水稻便无法正常生长。有统计显示,每年低温冷害导致我国水稻减产约50亿kg。近年来,因直播稻大面积推广以及水稻种植区域不断由热带、亚热带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扩张,水稻遭受低温冷害的频率有增加趋势。低温冷害已成为限制我国水稻生产的一大瓶颈。因此,挖掘调控水稻耐冷性的关键基因,研究其作用机理,对防控水稻低温冷害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单位,农学院党委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源于1950年设立的皖北高级农林学校农科,196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2004年成立植物科学学院,2013年更名为农学院,2012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
贾海洋,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山西大学。北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现任园林学院艺术设计教工党支部书记。
陈改英,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大同市。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北京测绘学会测绘教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委。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杨小红团队的研究论文”Linkage and association mapping in multi-parental populations reveal the genetic basis of carotenoid variation in maize kernels”。该研究通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系统解析...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刘庆昌/高少培团队在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IbNF-YA1 is a key factor in the storage root development of sweet potato”的研究论文,揭示了IbNF-YA1-IbYUCCA4分子模块通过生长素途径调控甘薯块根形成和发育的分子机理。
低温作为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研究表明植物对低温胁迫的适应和耐受涉及到复杂的感知、信号转导和胁迫反应机制,多种激素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不同激素之间如何协同调控作物耐冷性还有待深入研究。小麦作为全球主要口粮作物之一,在生产上,极端低温造成的冻害是制约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挖掘小麦耐冷性关键基因,解析小麦耐冷性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作物适应极端温度环境,保障国...
郑甲成,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农业部农业技术指导员,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科技特派团团长,兼科技特派员,蚌埠市首批“双链”融合专员,蚌埠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智库基地专家,作物学会和中国草学会会员,校级教坛新秀,校(龙子湖区)侨联秘书长,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主要从事小麦、高粱等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在安徽省成果登记12项,参编专著2部,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获陕西省的省级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安徽省的省...
何祥凤,女,黑龙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园艺学会球宿根花卉分会理事。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入职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目前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分子生物学及病害防治相关研究工作。承担《园林植物病理学》、《城市森林病理学》等本科生课程,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研究生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
房克凤,山东莒南人,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植物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教师。
王增霞,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省优秀青年教师,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蚌埠市农学会会员。
小豆(Vigna angularis)起源于中国,是古老的功能性小杂粮和传统出口作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跨湖桥考古遗址就发现了最早的小豆食品。小豆富含优质蛋白、叶酸、铁、锌、小豆皂苷和类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肯尼亚、索马里、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种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