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法学 >>> 法律史学 >>>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中国法律思想史相关记录338条 . 查询时间(0.644 秒)
历史常常需要探求真相,尽管这只是希罗多德传统而受到修希底德传统的批评。对中国史、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反思困难也常常在于顾颉刚所说的“层累的”积淀。但反思历史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知古而鉴今的原因外,对法律传统的反思更为重要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的缺失究竟何在。同时,如何对历史进行反思也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思想框架,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反思,最好地折射了这些原理...
2012年8月17-19日,以“包容性发展与经济法治回应”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经济法治论坛”在兰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办、兰州大学法学院承办、《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单位协办。包括著名经济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文华教授、史际春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刘隆亨教授、刘瑞复教授,中国经济法学会副会长王全兴教授、中国商业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徐孟洲教授等在内的来自国内40多家兄弟院校...
法治的中国模式     法治  中国模式       2014/4/8
自从世纪之交以来,伴随着西方的相对衰落与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好事者”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甚至已经有人将该模式的出现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我的问题是:大家都在说“中国模式”,其中究竟有没有、或者说应不应该有“法治的中国模式”的一席之地?然而,我发现“法治的中国模式”这个字眼在中国的学者看来似乎有些不舒服,以至于学界很少有人用。在某些激进的法治论者眼...
边沁的证据法思想建立在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认为诉讼法的目的包括直接目的与随附目的,也即司法程序既应当致力于公正地判决,同时也应当尽量减少因程序而产生的拖延、烦扰与浪费。为了准确地认定事实,边沁认为应以自然化的司法证明模式取代技术模式,摆脱形式性规则对证据使用与采纳的束缚,同时还应当确保法官对证明力评价的客观化;为了实现司法证明的随附目的,边沁主张用功利主义的方法避免司法证明的负面价值,发挥...
6月18日,江苏省法学会法律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及2011年年会在苏州大学召开。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省法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胡玉鸿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罗旭南,男,1961年5月生,广东省普宁市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法律史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学者。
1968年生,汉族,民建会会员。硕士生导师。2001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得法制史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9月-2005年9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并顺利出站。 所授主要课程:法理学、法制史。
自法学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以来,法学出版物便年复一年如雨后春笋般成几何基数增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法学出版物的增多,并不当然意味着中国法学的水平高。在我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知识消费时代的产物,甚或是知识被要求量化、被规划的产物。其最典型的结果便是:除了统计意义以外,绝大多数法学出版物一经出版即成为“废纸”,即使作者和编者本人也懒得再去翻看。由此,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
2011年6月18日,江苏省法学会法律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11年年会在苏州大学召开。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省法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胡玉鸿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从《诗经》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法律发展情况看,周人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当时作为法律称谓的语词后世大多演化为对成文法各种形式的称谓;由三代的天命、天罚观念发展而来的君权神圣观念,明德慎罚、礼乐政刑综合为用及注重社会和谐的思想也在此时初步形成;其时的礼乐、刑法、司法、婚姻、祭祀、土地等各项制度也都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雷经天的司法思想是新民主主义司法思想的典型体现。苏维埃司法的政法传统、边区司法正规化改革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潮流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围绕新民主主义司法观,雷经天提出了在司法组织上贯彻民主集中制,在法官队伍建设中加强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的融合,在六法全书援用中将政治立场与司法实践适度分离,在司法程序中坚持司法民主、发展司法便利等系列观点。其思想贯穿着革命性和实践性思维的特点,是时代背景与个...
近年来,学者对于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中国的司法实践与司法文化,可谓充满热情,刊布的论著琳琅满目,挖掘的史料也很丰富,几乎成了谈论中国法律史的一个核心话题。实在令人惊喜!不过也有若干问题,尚未引起学者应有的关注;即或有所关注,但讨论却不够深入。在笔者的阅读视野中,这些问题包括:司法档案的制作技术与“裁决依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司法官员的情感、信仰和信念对于司法实践的影响,州县衙门的建筑风格蕴含的价值取向...
本文利用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复原了《钦定大清刑律》从1906年的预备案到1911年的钦定第六案共七个法案的编纂历程,辨析期间的变革、修订情况,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法典修订论争中新旧两派的区别并非绝对泾渭分明,而且新派在立法中无视程序要求的做法也极为不妥。
“髡”是秦汉法律中的刑罚名。关于髡刑,《说文》段玉裁注曰:“髡,剃发也。”{1}作为刑罚,髡刑春秋战国时代可能已经存在。如《周礼•秋官•掌戮》中有“髡者使守积”的说法。屈原《楚辞•涉江》曰:“接舆髡首兮。”接舆是春秋时的隐士,楚国人,曾遭髡首。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在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探求事实真相一直是各个社会在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时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判案标准。神灵裁判是古代社会人们在解决疑难案件时才采用的一种方法,并不占主流地位,占主流地位的判案方法则是探求案件事实真相,循实情而断案。在事实探知模式方面,人类经历了以直觉经验为主的模糊真实到以理性经验为主的形式真实,再到规则意识较强的法律真实的发展过程。我国应确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