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宗教学 >>> 佛教 >>> 佛教史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佛教史相关记录246条 . 查询时间(2.078 秒)
论隋以前《法华经》的流传     法华经  隋以前       2008/11/25
早期的中国佛教依一经为本,铺陈诸说,如毗昙、成实、地论、摄论各师。后来所谓中国佛教诸宗稍有改变,乃多各有主经。因此佛教学派之兴起,门户之创立,与佛经的翻译流传状况大有关系。而佛经之流传又受其本身及佛教内外诸因素的影响。如此因果相循,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脉络,故以《法华经》为例,试论述之。
[隋唐]《唐大和上东征传》人名和海粮误读辩正。
《唐大和上东征传》鉴真携带品辩正。
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所录“五丈观音”一则,提到日本僧转智的传奇事迹,由于孤证而学者疑之。西冈虎之助从《金石契》辑出《胜相寺记》,转智其人其事得一旁证。然而,《金石契》所录《胜相寺记》仅为片断,作者从宋人程珌《洺水集》找到全文,始知转智来华求法全貌。追踪史料,发现入宋僧奝然《在唐记》提到的“传智”,推测与“转智”系同名误写,由此得知转智的家系及终焉西天求法途中细节。五代时日本来华求法僧稀少,而转...
圆仁闻见的会昌法难     圆仁  会昌法难  毁佛  唐武宗  李德裕       2008/11/18
文章从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入手,广泛引证古文献的有关史料,就会昌法难的经过、规模以及君臣对毁佛的态度诸问题作了探讨。
如来藏思想与“真常唯心论”的研究与评判,在印顺法师的学术生涯与思想体系中占据特殊的基础性的地位。太虚大师为了替以如来藏思想为基础的传统中国佛教宗派辩护,立“大乘佛教三系”的判教理论,印顺法师接受了太虚大师的“大乘佛教三系”判教的说法,又将如来藏思想称之为“真常唯心论”,而印顺法师对于如来藏思想的这种说明,实际蕴含着“真体”与“神我”两种含义。这是印顺法师对于如来藏思想始终一贯的理解。印顺法师“大乘...
公元五三八年(一说552)i,佛教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来,经鉴真和尚(688~763)等中国东渡弘法僧及传教大师最澄(767~822)、弘法大师空海(774~835)、荣西(1141~1215)、道元(1200~1253)等日本入唐、入宋求法僧而迎来中日两国佛教交流的鼎盛时期。然而,随着日本江户(1603~1867)幕府的封闭锁国政策以及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的衰落,在其后长达约三百年的时期内,两国的佛...
杨文会居士认为佛道具有相通之处,于是依据佛学理论深入阐发道家经典,将道家学说统摄于佛教义理之下。在其“以佛释道”的思想体系中,“心本原”说处于核心地位,这与道家经典注重对宇宙本原和本体的探求与体认具有一致性。杨文会借助道家经典中论说效法自然的内容来阐述佛教关于心、物关系的思想,并将庄子物我齐一的合道思想与佛教体认的真空理论相比附。通过对杨文会的“以佛释道”思想的深入探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佛道思想路...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国近代佛教的重要特点。就具体途径而言,投身民族救亡、对治近代社会弊端、重建传统道德价值、关注人生问题、拯救百姓疾苦等是中国近代佛教的主要入世途径。分析中国近代佛教的入世途径,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历程,而且对透视当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虚云和尚是中国近代禅门泰斗,对其研究以往限于资料缺乏而进展甚少。近年来,随着资料的陆续发现,特别是《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的影印出版,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虚云和尚与台湾善慧禅师等在福州鼓山传戒的照片被多次刊用,但这幅照片的年代有误,究竟摄于何时,昭示的是怎样的一段历史?本文正是利用上述“佛教期刊文献”资料结合本人在台湾考察搜集到的资料等,作一番探讨。
在关于清代思想史的已有解释模式中,无论是以汉宋对峙的模式将清代学术思想理解为汉学对宋学的批判(如江藩)1,还是在对阳明学的反动意义上,将清代学术思想理解为是向朱学道问学的复归(如钱穆)2,甚或是在阳明学自身的发展中,将清代学术思想理解为是向内转后发生的反向冲力,而开展出肯定智性理知的倾向(如余英时,再如钱新祖,尽管二人并不相互承认)3,实际上都只是看到了清代思想史发展的某个面向,把握住了清代思想史...
2005年6月4日,一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安详辞世。对他的去世,台湾各界纷纷表示哀悼,隔岸的大陆佛教界和佛学界同样也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向这位佛学巨擘致敬。与他不无争议的学思生涯相比,哲人身后可谓备极哀荣。
二十世纪以来,“人间佛教” 已经成为汉传佛教或中国佛教的发展主流,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实践成效。然而,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亦随之呈现出来,这就是——佛教与现实社会的复杂关系。这个问题,一直为近年来华人佛教界、中国大陆或港台地区许多佛教学术会议研讨的主题,议论纷纭,一时难有定论。
 弘一大师在俗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教育家,为僧后,戒行清净,僧格圆成,他的学生曹聚仁称他是“远公以后最虔诚、最渊博的高僧”。在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深入探究弘一大师以戒为师、砥砺僧格的人格精神,对于思考中国佛教如何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林子青所著《弘一法师年谱》等有关资料,从以大道心律己、以菩萨心行道、以平常心处世、以人格丕显僧格等几个层面,对弘一法师以...
位于南京市的毗卢寺,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它不仅是近现代中国佛教革新运动一个不可替代的中枢,也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标志性道场。具体来讲,毗卢寺的历史重要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