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近代文学史相关记录211条 . 查询时间(0.905 秒)
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期间,曾经发生一件惹人注目的事件,那就是关于“鲁迅藏书出售问题”。一九四四年八月间,周作人以鲁迅亲属的名义,将鲁迅保存在京的一部分藏书,开列书目,拿到南方兜售。不久,此事即被住在上海的许广平获悉。由于许广平及鲁迅生前友好的多方活动和斗争,总算使得这部分藏书继续保存下来,免于落入敌伪之手。关于个中真情,唐弢同志在《〈帝城十日〉解》(刊于《新文学史料》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中已作了真切...
关于茅盾谒鲁迅墓照的拍摄时间             2007/11/5
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新华社发的茅盾六张照片,有一张是他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墓碑前的合影(以下简称“茅盾谒鲁迅墓照”),旁注文字说明:“1946年10月,茅盾和许广平在上海鲁迅先生墓碑前留影。”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此照文字说明所标出的时间是不准确的。从茅盾谒鲁迅墓照片看,当时所摄入的鲁迅墓碑是经过改建后的墓碑。但一九四六
那是四十年前太平洋战争前夕的动荡年代。在“孤岛”上海,《鲁迅五年祭》作为《刀笔集》的第一集,由上海刀笔社编辑,于一九四一年十月出版了。出版后一个多月光景,十二月八日,日军突然袭击美军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全部占领了上海的美、英、法租界,上海全部沦为日本军事统制的沦陷区。因此,《鲁迅五年祭》一书留存于世甚
沈鹏年盗用“周作人生前回忆”之名编造的《毛泽东到八道湾会见鲁迅》一文,在《书林》今年一月号发表以后,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的陈漱渝同志,即撰长文,逐条辨析(见山西《晋阳学刊》)。陈文列出大量论据,证明沈鹏年的文章系蓄意伪造,颇具说服力。最近,又了解到,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四年曾经明确答复面询者,说他在五四时期见过不少名人,但没有见过鲁迅。这一事实进一步彻底揭露了沈鹏年伪造历史的丑行。本来,此案已真相...
前言一九三三年二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同志由于发生“警报”,离开了隐居将近两年的上海南市(华界)紫霞路六十八号住所。秋白夫妇第二次到北四川路底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鲁迅家避难。三月初,经鲁迅帮助,让秋白夫妇迁居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山阴路)东照里
吴泰昌同志在《达夫的自序》(见《解放日报》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艺文轶话》一栏)中说,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最初没有署名投寄到《时事新报》《学灯》栏,半年后突然揭载了出来。”但据我查考,此篇是以“T、D、Y”的笔名,连载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七日——九日、十一日——十三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上的。作者用此笔名发表文章的还有《编辑余淡》,载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五日《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
鲁迅为《中流》杂志写“补白”             2007/11/5
鲁迅使用的最后一个笔名是“晓角”。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说:“末了,还要说明一句,先生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署名晓角,分别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一卷一、三、四、五期上的这篇文章,题名《立此存照》。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前三期都是作为杂志的“补白”发表的。第五期的编者按指出:“《中流》初办时,鲁迅先生即...
我院图书馆资料组和中文系资料室合编的《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册,业已在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前夕印就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集子是为配合文科院校郭沫若作品的教学和研究而编的,分上下二册。上册共32万字,分三辑:第一辑为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同志论郭沫若,以及他们与郭沫若同志的通信、诗词唱和;第二辑为解放前后对郭沫若及其主要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第三辑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经验谈。
《郭沫若年谱》出版             2007/11/5
我院中文系教师童炜纲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王继权合编的《郭沫若年谱》,最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谱》分上下两册,共七十五万字。按系年翔实地介绍了郭沫若一生的著述、社会活动和生活经历,并以洗炼的语言概述了郭老的主要作品的内容。
《鲁迅日记》中的陈昌标             2007/11/5
当鲁迅坚辞厦大教职的消息传开以后,厦大发生了一场改革学校的运动。校方为了推卸责任,竟说鲁迅离校的原因,是胡适派与鲁迅派互相排斥的缘故。为了澄清事实,鲁迅便与林语堂、顾颉刚等去民钟日报社,该报据此发表了通迅。而与鲁迅联系这件事的,是该报的副刊编辑陈昌标。《鲁迅日记》一九二七年一月六日记有:“下午陈昌标来。”八日又记有:“下午往鼓浪屿民钟报馆晤李颉果、陈昌标及他社员三四人,少顷语堂矛尘,陈万里俱
在黑暗中放射的《春光》             2007/11/5
庄启东、陈君治编辑的《春光》,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由上海春光书店出版。庄、陈两位均是左联成员,他们决定办一个主要刊登左翼和进步作家的作品的文艺刊物,就由庄启东去找书店接洽出版。当时恰巧有个叫高鹏天的商人刚刚将曾出版过丁玲主编的《北斗》的湖风书店盘过来,改名为春光书店,这个老板急于要将湖风书店的存书全部推销出去,庄启东就投其所好,劝说他办个刊物,在刊物上可以大登书目广告,推销存书。这样,一本每期近二...
论巴金小说的艺术独创性             2007/11/5
车尔尼雷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的艺术独创性——著名的“心灵辩证法”时,称它是“享受真正优秀作家的盛名的最可靠依据”。每个大作家都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它不是任意翻新的单纯技艺,是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由作家的全部个性、热情、才华促成的结晶。从创作的主客观关系看,它必须“外师造化,中合心源”,一方面要准确揭示对象的特征,另一
陈衡哲小说的世界             2007/11/5
陈衡哲(笔名莎菲)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位女小说家,也是《新青年》杂志上仅有的两位白话小说家之一。如果说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的《狂人日记》,那么在文学革命讨论初期最早用白话写作的第一篇小说应该是
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自由文学             2007/11/5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以戊戌政变(1898年9月)为界限,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的酝酿发动阶段。文学改良只是作为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一翼,呈现依附状态,未能独立展开,故文学改良的实际成果并不大。诚如蒋智由所说:“中国数年以来,所谓维新者,尚专属理论之界,而未进入于事实。”而作为变法维新运动组成部分的文学改良
《学衡》与白璧德             2007/11/5
除了极端的“国粹家”,五四时期各式各样的文学团体或文学思潮,大多拥有自己的“外国先生”,有自己的外来精神源流:《新青年》宣传“易卜生主义”,文学研究会则推重左拉和托尔斯泰,创造社又偏爱德法浪漫主义,……王尔德,波特莱尔和尼采也找到了各自的信奉者。这正是新旧嬗迁、社会变革之际常有的现象:当一统观念被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