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地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社会地理学相关记录33条 . 查询时间(0.446 秒)
Among the evaluation techniques based upon group queries (e.g. focus group), brainstorming does not enjoy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This might be the result of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within organi...
Schola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the role that economic change plays in the processes of self and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the process of deindustrializatio...
The paper i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of managing diversity in the British community care system. It is a system in need of strong diversity management in the light of the wo...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通过计算边界场强确定出各城市的强、弱影响范围,并据此分析城市影响区的空间结构特征,预测陕西省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框架及其发展对策。指出将形成4条横向轴线发展的城市带和形成一条南北纵向稀疏城市带,并建议加强关中陇海铁路沿线轴心地带的发展,加强神(木)一西(安)一康(安康)铁路沿线等城市的发展。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o lead to development, need to be accompanied by a broader set of “social capabilities”, reflecting not only the quality of govern...
2003-2006年,我国率先在福建、江西等省实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事实上,在不少农村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成效,但是由于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社会排斥因素,大部分农民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导致林权集中到某些经济实体以及少数人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林权制度改革设计的“耕者有其山”的目标和宗旨。
2003—2005年,作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开始实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本文以笔者在福建农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和反思。本文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实质性的经济绩效,但是却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林改本身所形成的激励机制,而林木市场的整体复苏发展以及林权经营者所获取的政策性增收等因素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
《北京婚姻、家庭与妇女地位研究》——目录。
上海市中心城社会区分析           2007/8/24
摘要: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上海市中心城社会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与外来人口、社会经济地位、居住条件、商服与农业人口和公房住宅是形成转型期上海中心城社会区的5个主要因子。城区社会区可划分成6种类型:老年人口集中的旧城区、高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单位公房居住带、人口导入的新建住宅区、外来人口聚居区、农业人口散居区;城市社会空间在整体的同心圆结构基础上呈现出与扇形、多...
转型时期广州市社会区分析           2007/8/24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广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00个反映社会空间结构的变量进行分析,提取出影响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据此将广州市划分为7类社会区。与1985年的广州社会区研究对比,归纳出基于老城区发展的、基于工业和教育飞地发展的、基于农村社会区发展的社会区演变的三种模式,从转型期制度与政策变化、历史因素、政府对城市管理与调控等方面分析了社会区分异的...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和39个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通过2个节约指数来综合反映区域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状况。根据以上指标...
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2007/8/24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将水资源稀缺评价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社会资源在水资源稀缺评价中的作用。同时根据计算的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指数,对2002年我国各省 (市) 水文水资源稀缺指数和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近日在全国专利工作会议闭幕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各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推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路甬祥说,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框架已经形成,各项知...
摘要:石玉林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上提出了人口多、资源相对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资源供需形势严重局面将长期存在;应充分开发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人口多、资源相对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资源供需形势严重局面将长期存在。 人力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大优势,而水、土、油气与矿产资源不足是中国的劣势,将是长期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未来20~...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